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過度的“藝考”消費在自毀藝術長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2-14 11:48:14 | 文章來源: 四川線上

如今的藝考,被越來越多的家長當成是進入大學的另一條捷徑。為了能打通這條道路,不少家長和孩子都奮力一搏。培養一名藝術類大學生的花費自然不言而喻,就連進京趕考也都花費不菲。記者採訪多名藝考生發現,參加培訓班、趕考……短短幾十天,花去數萬元已屬正常。

每年一度的藝術考試大軍,又如期地開始了北上南下、東奔西走的征途。不排除有藝術專長的考生,理應去考場上證明自己,實現夢想。毋庸諱言,大部分藝術考生的情況並非如此單純。從他們的家長角度看,學藝術不啻為一條讓孩子上大學的捷徑;站在考生所在中學的立場上,藝術考生也是提高學校升學率的一種辦法。

事實上,藝術的道路本來就不是什麼坦途。“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在藝術上要想取得一定成就,需要“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然而,別説攀登藝術高峰,即便是用藝術考試作為“敲門磚”,吃苦耐勞、天資聰慧不過是必要條件,同時,最好能有個殷實的家底,否則依然會很艱難。

從《法制晚報》報道中的個案可以窺見一斑:一位從高二起走上藝考之路的學生,在最近一個半月,到北京上培訓學校、來回路費加上10所高校的報名費,已經花去了家裏約7萬元。而這樣的花費,只能“算是中等水準”,不禁讓人咋舌。

一向不願意沾染“銅臭味”的藝術,從藝術考試的“經濟模式”來看,註定從根子上已經逃脫不了與孔方兄的結緣。不知道,靠大把大把的鈔票做鋪路石,考生們走過的藝術之路會不會感到有些特別的硌腳?可以想見,他們將來的藝術追求還能有多少的“小清新”可言。

當然,在藝術教育的社會體制一點一點地修正的過程中,現實的一切只能隱忍與順應,就像畫家陳丹青對想學藝術的中學生忠告的那樣,“你要是還想學藝術,就扛過這段時間吧,扛過去了,你就不一樣了!”他的建議,雖然主要針對藝術理想而言,或許並不包含在經濟上也要“扛得住”的意思,可誰又回避得了這個現實呢?

説到底,“藝考經濟”不是正常的社會現象。看起來,考生有“消費”的意願,那麼就必然會一定規模的市場,可反過來想想,其中的需求到底起源於什麼樣的社會背景呢?就算是考生進了藝術院校或專業以後,能夠輕鬆地賺回來大筆的花銷,而最直接的,還是大學藝術招生制度的指揮棒發揮了導引作用。

“藝考”這樣一個顯得有些“高大上”的考試方式,起碼就考生的花費上來説,與基本教育方針和藝術教育的社會目標存在牴牾。依賴“大投入”來跨進藝術大門,不是真正在提升藝術的檔次,有可能逐漸自毀了藝術的長城。“藝考”,真該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來自我革新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