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中央美院少兒藝術教育現績效,舉辦頒獎典禮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1-16 21:45:5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嘉賓給孩子們頒發收藏證書

2014年1月11日下午兩點,中央美術學院少兒藝術教育工作室在美院禮堂舉辦了隆重的頒獎典禮。這次典禮主要為在北京市朝陽國際青少年書畫大賽中獲獎的工作室學員們頒發獲獎證書。此外,中央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研究中心首次收藏工作室學員十二幅優秀作品,小藝術家獲得收藏證書。典禮由工作室負責人鄭勤硯老師主持,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李軍教授、賀西林教授,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常銳倫教授,國家博物館典藏部主任謝曉銓研究員,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部副主任龐桂馨女士,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建築創作一所所長祁斌教授等出席了典禮,併為獲獎小朋友們頒獎。工作室學員及家長百餘人參加了典禮,小朋友代表們還為嘉賓和家長們表演了精彩的節目。

央美人文學院副院長李軍講話

大家首先觀看了工作室三年來的成長短片,短片由課堂剪影、我長大了、我的作品三部分組成。短片記錄了孩子們成長和創作的珍貴瞬間,一張張燦爛的笑容和永恒的鏡頭讓所有人無比感動。孩子們在創造藝術作品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從四歲時稚嫩的描繪到七歲時自由的表達,從五歲時夢幻意識的全面開發到八歲正經歷著身心成長質的飛躍,從十歲時群體意識在畫面的表達到十五歲自我叛逆的拘禁和揮灑,在孩子們不同時期的照片及作品中,我們清晰地看到這種成長的脈絡。鄭勤硯老師曾在文章中提出:繪畫對兒童來説是感官的日記。與文字日記不同的是,感官是非線性的思考,跳躍性的思考。我們常常看到兒童將不相關的事物放在同一個畫面上,因為藝術的感官是非常複雜的系統,用文字很難形容。學習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對於感官知能的成長都有助益,能夠幫助藝術成長的教育,必須建立在教師認知個體差異性的前提下。引導具象或抽象的表現模式,都不應是藝術啟發所賦予的絕對責任,藝術是自發性的個人經驗和內心感受的融合。要啟發孩子藝術與創意的心靈,師長必須對於他們的想法具有高度的包容性。

中央美術學院少兒藝術教育工作室的最大不同之處,便是建立之初便確定的明確的研究方向:通過具體的不同年齡段的孩童藝術實踐及策略研究,拓展和構建中國兒童、青少年到成人的藝術發展規律模式。工作室負責人鄭勤硯老師在短片中深情地寫道:“孩子,你真的漸漸長大了,是因為我看到你畫中的成長,這些作品已然成為你真實的成長記錄和心靈鏡像。因為只有心靈的成長才是真正的成長;只有智慧的表達才是真正的長大。未來,你可以繼續畫,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畫,但是,你曾經留下的那些繪畫的印記,已經在我們的一生中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其實我,更願意在你畫的過程和畫的形象中感受你心靈的力量和成長的軌跡,它們是我了解你的重要的窗口,也是我走近你心靈的最好通道。與其説,你需要畫畫來充實你的生命,表達你的情感,記錄你的人生,毋庸説,我盼望著你的畫充實我有限的生命,充盈我不能沒有你的世界和情感,讓我的生命因你的精彩而綻放。”人們動情于這樣的一群美術教育實踐者、研究者正在身體力行地為孩子們科學地接受藝術教育貢獻力量,奉獻真誠的愛心。更是為這樣一個在中國最高美術學府的兒童、青少年教育機構作出的藝術教育研究及其實踐教育探索性的成果由衷地讚賞和欽佩。

工作室負責人鄭勤硯主持

“教育的核心概念是心靈。”鄭勤硯老師如是説。了解兒童應該成為美術教學的基礎。兒童的興趣、發明、想法,以及自己所經歷的藝術史,都應該是學校安排藝術課程的參考和依據,教師和兒童對於每一堂藝術課都有相同的貢獻。藝術教學需要認真地對待每一位充滿想像和經驗豐富的兒童,以保存他們所展現的藝術家氣息。藝術教育的重要意義在於讓孩子快樂成長,對生活充滿好奇與想像,對他人有善良和關懷的心,在孩童時期從內在的喚醒,喚醒對世界、人性美的感悟。許多藝術教育並沒有啟動我們內心真正的對美的感覺,對外在世界、對大自然、對色彩、對形的感覺都沒有,而把我們隔離在另外一個地方,教我們一些所謂很重要的知識,可是知識並不代表情感,沒有啟發感覺的藝術教育是沒有生命力的。有的兒童教學很固化,不同材料的使用無可厚非,但是什麼材料都用,甚至沒有美感也在用。不是用特殊材料強烈表現奇特的感受,就是去創造出一些所謂奇特的東西。事實上,真正好的藝術教育課堂,應帶給孩子平實、樸素的美感,從心靈深處喚醒孩子充滿童真和智慧的心靈。那是一種可以呼吸的美,一種原始的感覺和豐富的生命力量。

工作室學員演唱

中央美術學院李軍副院長在發言中談到:在美院的這個禮堂裏,他參加過無數場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的畢業典禮,而此次的典禮卻是最讓他感動的。因為這意味著美院如今已不僅僅是我國高等美術教育的領軍者,也在為基礎美術教育的進步做著積極的實踐和貢獻。少兒藝術教育工作室隸屬於人文學院美術教育學系, 鄭勤硯老師于2010年創辦工作室以來,積極以研究來促進教學,不斷深入對兒童、青少年、成人不同年齡段的身心及藝術發展課題的實踐與理論的研究。工作室在注重國際藝術教育理念與本土文化藝術特色結合的同時,倡導愛的教育,致力於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少兒藝術教育理論研究及實踐體系,根據不同時期兒童、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徵設計課程,既強調科學性,又關注孩子的個性,因材施教,全面提升兒童、青少年的整體藝術修養,塑造孩子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少兒藝術教育工作室未來一定會為中國正在發展中的兒童、青少年的藝術教育起到學術先行,科學實踐的導向意義。

工作室家長代表清華建築學院建築與設計研究所祁斌教授説:我和我的孩子是工作室的新成員,但是我們對工作室的感情卻無比深厚。每星期我和我的女兒最盼望的就是週六在美院一天的時光,以至於我繁忙的出差、會議等工作都會為這一天繞道而行。我很慶倖我的女兒能夠接受工作室國際化的美術教育理念,而我自身的藝術教育觀念也在不斷地受到影響和改變。中央美術學院少兒藝術教育工作室鼓勵兒童將他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帶入課堂,這些經驗經常帶有強烈的感情和幻想色彩。當孩子們進行色彩或線描時,他們就會知道他們的材料有特殊的性質和品質,會同他們經驗的某些方面更好地産生共鳴。隨著兒童探索和發現材料中更多的新的可能性,這種新知識喚起他們實際生活經驗的特殊方面(思想、感知、感覺、感官反應),使它們成為可用於新探索和苦心經營的可能性。通過這種涉及主動的、實際的手工材料操作的辯證法,就産生了很多重要的學問。由於材料使大腦仔細思考各種反應,它們同時也作為反思的媒介而起作用,引發了意義的新的微妙變化,豐富了思想、記憶和對結果進行思考之間的辯證法,牽涉到思維、感覺和感官等方面。隨著時間推移,通過想像力的練習,會成為新的綜合性的組合。鄭勤硯老師認為,正是由於對孩子們普通生活問題的關注,課程構建出關於他們對普通生活的敘述。一種材料轉化為一個內心事件,包括大腦理解的經驗,在此過程中審美推理的作用強化了這個結果。而事實上,美術學習所習得的關於鑒賞、推理、空間、想像力和創造能力在其他學科學習中得到遷移,從而整體提升和拓展人的左右腦均衡發展,潛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素養和品質。工作室正在進行的個案研究,將通過長期的追蹤調查,來獲得證據和經驗。

工作室英美班的外教和孩子們一起表演節目

頒獎典禮在孩子們的喜悅和笑聲中接近尾聲,看到這個中國重要的早期教育研究實踐基地的成果不禁讓人讚嘆。工作室近兩年來已經出版圖書百餘冊,其中《我的第一本藝術書》、《365個藝術創意》系列更是成為暢銷書,受到家長和老師的追捧。《中華傳統故事》原創繪本系列不僅在中國大陸受到歡迎,已經在香港澳門廣泛發行。《大藝術家風格繪本》系列故事中英文音頻你可以線上下載和聆聽,聽英文故事,看名畫家風格故事,真是再好不過的雙語學習教材了。工作室小朋友的足跡更是遍佈各地,曾連續三年在德國柏林中國文化中心、德國奧格斯堡荷爾拜因中學美術廊等地舉辦畫展,小朋友代表們曾受到德國卡塞爾市長的接見,作品被卡塞爾市政廳、波茨坦市政廳永久收藏。並在德國藝術家的指導下在柏林現代博物館等地鑒賞作品,創作。少兒工作室于2012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成功舉辦“中國童話”展,于2013年赴柬埔寨吳哥窟寫生,並和當地孤兒院小朋友一起創作名為“友誼”的作品,送上幫助和祝福。2014年2月工作室在上海新美術館的展覽在即。讓人不得不由衷地感慨:這真是一塊中國早期藝術教育實踐與研究的重地,未來必將對中國藝術教育的變革産生影響。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