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美術館教育蓬勃發展 助推藏品更好服務社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2-02 12:05:58 | 文章來源: 文化報

今年展出季展出的3000余件作品中首次展出作品總量佔比近60%,展覽時間均持續在1個月以上,受到各地觀眾廣泛歡迎。目前,除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寧波美術館、天津美術館等館展覽開展不久尚未統計之外,其他已閉幕展出季項目不完全統計的參觀人數已達120余萬人次。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説:“通過展出季的推動,可以改變美術館重展覽輕公共教育的傾向。展覽不是給少數人看的,是為公眾服務,要發揮公共教育和藝術審美的功能,讓美術館成為文化生活的必需品。”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丁寧認為,“美術館的展覽應該考慮到地域的輻射性,不僅要對本地人有吸引力,也應該考慮到能夠吸引更多地區的觀眾關注、參觀。”好的展覽應該有一個效應,可以直接移植到其他美術館中,這樣就可以使更多區域的人受惠。

突出主題 深挖藏品

今年的展出季展覽中,各館進一步總結經驗,紛紛推出了體現本館藏品特色和學術水準的主題性展覽。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淩讚許説:“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的很多作品被長期封存在美術館中,連藝術史研究者都不易見到,所以給藝術史的書寫造成了某種偏差,這些作品對於美術史的研究和書寫非常有意義。”殷雙喜也認為,“藝術史不僅僅是藝術史家在寫,美術館的館藏品陳列研究,也是藝術史的生成過程,另外通過精品展出,還可以做到文化上的延伸。”

作為國家級美術館,中國美術館雖然在藏品數量和品質上都首屈一指,但是卻沒有因為國家項目而簡單追求展覽的大而全,而是深挖了展覽的學術主題。該館推出的“走向西部”館藏精品展,鎖定現代美術發展中藝術家走進西部探尋藝術資源這一現象,集中梳理了歷史館藏和近年來徵集的西部主題作品,形成了一個既具有學術高度,又深入具體的展覽項目。

中華藝術宮抓住人們普遍關注的中國美術發展的現代性問題,以收藏的任伯年、吳昌碩、林風眠等大家的經典代表作闡釋中國美學現代視覺建構的“東方之路”。湖北美術館借助館藏水彩畫作品展,引發藝術界對本土水彩藝術重風情少民生、重技術輕生活體驗以及缺少理論關注和引導等問題的反思。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等通過展覽對學院歷史和獨特的學術立場進行梳理,全面展示了自身特色。

常熟美術館、潘天壽紀念館等名家紀念館館藏資源有限,他們從多維的視角挖掘藏品內涵,不僅通過展覽和文獻整理等深化了對龐薰琹、潘天壽、賴少其等藝術大家的研究,同時也讓普通觀眾對藝術名家有了新的認識。

深圳美術館以“城市記憶”為切入點梳理30多年來本土藝術的發展脈絡;廣東美術館則通過館藏優勢闡釋新興木刻與廣東版畫藝術的發展關係;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對四川版畫的歷史脈絡進行了梳理;雲南美術館同樣抓住本土特色,推出少數民族銀飾精品展,展現了雲南銀飾發展史和當下工藝的發展;陜西省美術博物館與眾不同,推出的館藏金石拓片精品展同樣吸引一大批愛好者。

范迪安表示,藏品展的生命在於新穎的學術主題,對於美術館的大量館藏精品需要投以研究,從中發掘反映20世紀中國美術重要現象又對當前美術創作有學術參照意義的作品進行展示,才能讓藏品發揮更大的價值。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