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博物館教育應重“情”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11 10:19:40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伴隨著博物館變革步伐的加快和博物館事業的日益繁榮,博物館公共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博物館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博物館社會教育的新實踐以及博物館新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樣式正以多元化的方式不斷涌現。博物館如何適時做出調整,及時對博物館教育的職能和角色進行轉化,讓博物館更好地融入公眾教育和社會生活,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博物館界共同關注的問題。

2013年7月6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專業委員會2013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在甘肅省博物館召開。會議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主辦,甘肅省博物館和浙江省博物館聯合承辦,來自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的66家博物館、高校及相關研究單位的百餘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會,圍繞主題“博物館與教育”展開討論。

博物館教育應重“情”

資訊時代,全球博物館教育面臨的挑戰是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相比的。人們完全可以足不出戶,便能通過網路及時便捷地獲取知識,為什麼還要來博物館?當獲取常識性的知識已經不需要前往博物館時,博物館還能提供什麼?

中國博物館協會秘書長安來順認為,觀眾在博物館中學習具有非正式、自願性、情感性和變革性的特徵,這也是博物館教育與正式的學校課程、閱讀印刷品、進圖書館和網際網路搜索的區別所在。博物館學習是一種變革性的、情感性的體驗,在此過程中,觀眾在一種非正式的、自願的環境中,培育新的態度、興趣、鑒賞、信仰和價值觀。

博物館最關注的,是觀眾對展品的“感受”,或者説博物館學習主要是“情感的”,這些情感影響觀眾的態度、興趣、信仰,甚至價值觀。因此,博物館教育是一種致力於博物館服務對象成長的特殊教育種類。這裡的“成長”不僅是拓展智慧,還包括提供多種體驗,增長觀眾自身的能力以增進他們對在博物館所經歷的各種事物的理解,鼓勵他們為實現他們認為有價值的目標而努力。

“所以,一個博物館教育工作者的形象,不應當像一名雕塑家,面對一堆無形泥土,為它塑形,而應當像一個園丁,他並不改變其教育對象(觀眾)的基本現狀,而是以此為基礎,為他們提供一種適宜於他們成長的環境。”安來順説。

“中國博物館中有九成屬於歷史博物館,但目前並未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國外也沒有很好的經驗借鑒。”南開大學教授黃春雨認為,歷史博物館教育更重要的是價值教育,而非知識教育。“博物館教育應該從滿足公眾的體驗、求證、驗證等這種心理需求出發,這樣的博物館教育就能與課堂教育區別開來。”黃春雨説。

展教結合實現教育功能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嚴建強介紹了歷史上和現代社會各國博物館關於展覽與教育方面的做法,總結出博物館與教育的親緣關係是在博物館社會化過程中逐步完成的,經歷了公共化、媒體化和拓展式3個階段。公共化為教育構建了必要的平臺;媒體化的主要渠道是展覽,是博物館教育的現實實現;展覽完成後,應圍繞展覽的核心産品進行深度發掘與廣度開拓,以鞏固、擴大和深化教育效果。“告訴我,我會忘記;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與,我會理解。”他説。對於展教結合的方式,他用豐富的案例來進行論證和啟發:

2012年6月至10月,首都博物館舉行“北京的衚同四合院”特展,期間推出了一系列主題講座:6月9日《北京衚同四合院的古往今來》、6月23日《合院之城》、7月7日《品味衚同》、7月21日《北京城中軸線》、8月18日《北京的名人故居》等10場,來配合和深化展覽效果。

浙江省博物館在《富春山居圖》問世660週年之際,舉辦《富春山居圖》及館藏繪畫臨摹大賽。青少年、書畫愛好者、社會各界人士都可報名參加。參與者將首先在講解員引領下參觀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而後進入臨摹地點進行《富春山居圖》及其他指定館藏作品的臨摹,作品當場完成並上交。

“飛躍的子民:台灣原住民藝術特展”期間,規劃了藝術特展、表演活動、教學活動、教學講座與影片欣賞。表演活動共4場,包括台北市原住民少年合唱團、少多宜的Amis傳統樂器演奏等;教學活動針對台灣原住民的手工藝藝術推廣,共規劃皮雕、陶藝、刺繡、琉璃4項教學活動,授課者為原住民專業創作人才;專題講座共4場,邀請5位專家學者,就原住民傳統工藝技術與文化作分享與交流;影片欣賞包括《哭泣的高麗菜》(泰雅族)、《陌生的熟悉》(排灣族)、《看!南王的二三事》(卑南族)等32部各族精彩紀錄片。

不滿足於“第二課堂”

博物館是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時,學生觀眾也是博物館的主要服務對象,但我國博物館與中小學教育的結合嚴重不夠。湖南省博物館助理館員劉平認為“物件探索學習”(object-based inquiry learning)這一在當前國際上應用廣泛的理論會對我國博物館針對學生的教育頗具啟發價值。“博物館的主要特徵——實物性、直觀性,適應中小學生思維發展。博物館具有豐富的物件資源,這正是博物館的特點與優勢所在。針對物件開展探索學習活動,可以使博物館教育保持其獨特性,避免與學校等其他文化教育機構的同一性。”

然而目前博物館教育實踐未能彰顯博物館的教育特色,存在物件運用的單一化問題,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物件運用途徑的單一化,即物件通常仍只是概念學習的例證與配角,學生針對物件學習的能力,或者説與物件對話的能力,基本上沒有被引導或開發;二是物件運用方法的單一化,即説教式的方法在博物館中往往仍大行其道。

“物件探索學習可以打破博物館教育實踐中運用物件的單一化取向,賦予物件豐富的內涵,致力於提高參與者與物件對話的能力。‘物件探索學習’即利用博物館藏品或展品作為發展課程概念的核心,利用學生天生的好奇心和興趣,運用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針對物件提出問題、探究問題以發掘資訊;使用經過深思熟慮的問題激發更深層次的批判性思考;用開放式問題回應學生,或者讓學生重新聚焦于物件,以此引導學生得出自己的答案。這種學生導向的學習,是由學生自己找尋得出答案的方法。對一個物件的研究可以衍生出物與古人、物與時代、物與思想觀念、此物與他物、古物與今物、物與現代人等多個思考維度。”劉平説。

讓博物館教育親近鄉土

國家實行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博物館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相比之下,農村地區博物館教育顯得十分薄弱。2011年和2012年,東北師大自然博物館針對農村嘗試開展以環保為主題的博物館教育活動,通過調研、方案設計和組織實施,多渠道開展農村博物館教育,收到很好的效果,為今後開展博物館農村教育積累了寶貴經驗。

會上,東北師範大學自然博物館教授李迎化總結了他們的調研結論。針對農村、農民的博物館教育活動在組織上存在諸多障礙,包括農民對博物館認知度較低、組織觀眾相對困難、教育活動受季節限制、博物館教育服務人員農村工作經驗不足、城市博物館教育內容與農民存在差距。為了克服這些困難,東北師大自然博物館首先依靠農村地區較為緊密的人際關係網組織觀眾。其次,通過“借船出海”提升人氣,比如吉林省吉劇院送戲下鄉時往往能吸引大量群眾,博物館便與劇院一同下鄉開展活動。同時,還與當地政府聯合在學校開展活動。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