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的“保守”方式
相對於前兩位,皮力則更鼓勵青年藝術家創作中不同媒介的使用。同時也代表著美術館眼光的他介紹:關注青年藝術家也是美術館的重要的一部分工作,但這種關注並非是在有針對性的收藏和購買。
已經確定設計方案的M+美術館將於2014年正式動工,2017年對外開放。皮力介紹,2006年香港特區政府一次性撥款230億港幣給M+,隨著近些年來物價的上漲,就目前美術館的預算而言硬體設施將耗資57億港幣,除卻美術館籌備的費用之外,2017年之前美術館用於收藏的經費是17億港幣。這對於M+近些年來的收藏經費來説,是遠遠不夠的,當希克將自己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捐贈給美術館時,M+成為了話題的中心。而未來美術館的工作又印證了徐累的比喻,希克將作品捐贈給美術館之後,如何做菜就是M+所要思考的問題了。
美術館的公共收藏和私人收藏相比,會更加保守,美術館直接收藏青年藝術家的作品無疑是一種冒險行為,而花著納稅人錢的公共美術館是不會去冒險的。皮力以MoMA舉例, MOMA的收藏是私人家庭捐贈的,古根海姆的收藏也是私人捐贈的,大博物館的收藏最早的那部分都是來源於捐贈。原因在於私人收藏家在收藏方面靈活的多,也敢於去冒險,皮力談到希克先生將他所收藏的作品捐贈給M+的時候説:“我們建立M+,希克先生的捐贈是我們的種子,把核心的東西放進來之後圍繞這個種子我們的藏品再慢慢梳理。”
據皮力介紹,未來的M+美術館關注的核心是香港,以香港為中心形成無數個同心圓,在香港這個中心之外就是珠江三角洲,再就是中國,然後就是亞洲。關注青年藝術家也是M+美術館的重要部分,但不僅限于收藏和購買。皮力認為收藏只是關注青年藝術家的一種手段,也包括展覽、研究、出版,但皮力也坦言,美術館與收藏、評選都不同,尤其是像M+這種拿著香港納稅人的錢的公共美術館目前來看並不會單獨去購買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從美術館的角度而言,皮力説:“一個剛畢業的藝術家和一個六十歲的藝術家的年齡、身份並不構成區別,美術館只關注作品問題。”
有了藏品之後的美術館就變成一個公共教育服務機構,人們所關注的是未來M+將如何將這些藏品展示給觀眾,所謂“你知道的越多,你看到的就越多”,皮力覺得美術館的教育項目是很重要的:“從一件美術館展覽的作品中看到的資訊越多,反過來作品反饋給你的資訊就越多。”而每一件作品如何通過展覽、陳列方式等多方面的被好好理解和運用,是美術館正在考慮的問題。
雖然並沒有私人收藏家式的冒險精神,但美術館所關注的應該是更具有實驗性的藝術和不同媒介的創作,例如行為藝術、影像和多媒體等不屬於私人收藏關注重點的藝術形式,其背後的重要支援者則是美術館,美術館背後的使命會促使它支援這方面的收藏,仇浩然先生介紹例如MOMA曾經就對行為藝術和影像進行支援。
通過藝術家、藏家和美術館策展人各自對於藝術的關注點的介紹,仇浩然談到他所關注的重點是當下不少青年藝術家標榜“成功”的誤區,他給予青年藝術家這樣的忠告:一位藝術家並不是因為他的某一件作品被某知名美術館收藏而成為知名藝術家,藝術家的成功在於他的某一件作品被美術館收藏時會為美術館的收藏和展覽産生什麼樣的影響。“你的價值不只是因為某美術館收藏了你的作品就産生了怎樣的價值取向,你的價值取向應該是當你的作品被某一個美術館的體系收藏,你的作品為美術館的收藏帶來了相應的迴響,才可以把整個藝術價值體現出來。我們要選擇的是一個適當的體系,這不單是你本人的藝術品在其中産生一定的重要價值,而是對於美術館的收藏同時産生更大的意義,這個才是你們應該有的視野和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