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當代藝術界的眾多青年藝術家展覽和評選之中,“羅中立獎學金”雖在西南,卻成為一路走來持續在堅持學術標準的國內重要青年藝術家獎項。從2006年重新啟動以來,羅中立獎學金先後支援了國內40位至今依然活躍在當代藝術創作前沿的青年藝術家。回望八年來的畢業生評選,嚴謹的評選機制和學術的評委邀請成為獎學金評選的重要保障。2013年,羅中立獎學金終評評委的選擇更加走向國際化,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羅中立邀請了包括收藏家烏裏·希克、香港M+美術館高級策展人皮力、當代藝術家徐累、廣州美術學院院長黎明等四位評委共同擔任本屆羅中立獎學金的終評評委。讓擁有不同身份的藝術家、藏家和美術館策展人以他們專業而又不同的“眼光”選擇藝術的未來可能性,也用他們的“眼光”來告知青年藝術家該如何堅持藝術。
藝術家眼中的“藝術這盤菜”
擔任本屆羅中立獎學金終評評委的當代水墨藝術家徐累對於當代藝術産業鏈打了一個巧妙的比喻:“我們是一盤菜,可能我和在座未來要成為藝術家的同學一樣,你是一個胡蘿蔔、我是一個番茄,他是一個生菜,收藏家採購了這些青菜交給餐館,而餐館的廚子則是策展人,餐館就是美術館,他們會做菜,並選擇如何用盤子去盛菜。”於是,這就成為整個藝術從創作進入市場再進入美術館收藏的一段標準鏈條,青年藝術家則是這盤菜中最新鮮的那份原料。
但在這個青年藝術家剛剛邁入社會的階段就被各類資本所迷惑並掌控的時代,青年藝術家所看到和感受到的藝術行業和市場並不純粹。仇浩然先生贊助羅中立獎學金以來常常説的一句話就是“拒絕商業”,他內心對藝術的敬畏就讓羅中立獎學金多年來將這種“不純粹”拒之門外。
所以在羅獎的評選機制上,每年終評評委都會進行相應的調整,仇浩然説是不希望讓學生猜到做哪類作品可以獲獎,“每一個學生的內心都有一句自己想説的話,希望他們能夠用作品去説出自己的那句話。”代表著不同身份的評委們面對青年藝術家所“想説的話”,都會以各自的“眼光”去篩選作品,而且每位評委都有自己不同的選擇,徐累介紹羅中立獎學金的評選過程:“有的作品是能夠進入多位評委的視野內,這也是我們共同的選擇,所以相對集中的票數就直接過關,而又的票數並不是太集中,就呈現出了評委們喜歡不同作品不同的選擇理由,每個人都會去陳述自己的選擇理由,我們有爭論、有討論,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
對於傳統意義的架上繪畫,評判標準多以藝術語言和內容表達為主,但隨著青年藝術創作越來越自由化的表達方式,很難以傳統標準去評判一件作品,從而擔任評委的每位嘉賓針對同樣的作品都有不同的評判標準,去思考作品的觀念表達,去看待作品如何在個人和社會之間進行連接。
徐累介紹,自己作為藝術家的眼光,就和作為收藏家的希克先生有在選擇藝術作品時就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關注點:希克所關注的是作品的未來性,而自己則更關注作品的完成度和準確度。徐累介紹他觀看作品的角度是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觀眾,而且是有一定藝術經驗的觀眾來看這個作品,一件作品從內容到形式是否準確,自己能否捕捉到他所要表達的含義,“有的藝術家有很磅薄的想像,有龐大的想像力,但是他可能不一定在某一點上有特別聚焦的能力”。所以在當代藝術産業鏈的各個環節,不同的主體之間在選擇藝術品時存在諸多差異。
收藏家關注的作品“未來性”
如果説藝術家所關注的是藝術品本身的意義的話,那收藏家所關注的或許是整個收藏體系的意義。
在中國當代藝術這盤“菜”中,烏利·希克擔任了幾十年的“採購者”,説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烏利·希克有絕對的發言權,從上世紀70、80年代就開始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幾十年,最終在2013年6月將1463件中國當代藝術品捐贈給香港M+美術館,保守估計價值為港幣13億元。
談到自己資深採購者的“採購經驗”時,希克認為有多少收藏家就有多少中收藏方式,而且有非常基本的方式,也有非常複雜的方式,“大部分收藏開始收藏的第一個動機是我喜歡這個作品,我愛藝術,所以我開始來收藏。我想有空白的墻,我的錢包裏邊是有錢的,所以會決定用這個錢去換藝術品挂在墻上。”
希克強調,好的收藏並不只是從一件藝術品中進行體現,他説:“當一位藏家在收藏中通過藝術品之間的組合來達到一個另外的意義,這才是收藏的意義。這也造就了不同的收藏理念。”但在他眼裏,收藏家也是不同的,首先是很多當下的藏家的收藏方法,那就是“攢貨”的藏家,他們只是把不同的作品以“攢貨”的形式打包起來,但並沒有系統的收藏和佈局。標準的收藏則是比較專注的收藏,將不同的作品累積起來,將藝術品的存在意義加深,這種則是希克所談到的藝術品的組合能夠達成新的收藏意義的收藏方式。而另外一種則是所謂的具有“炫耀意味”的收藏,這類藏家通常選擇去拍得在拍賣圖錄裏作為封面的作品,只是要呈現自己覺得最炫耀的意味。
就自己的收藏而言,希克認為可以用一個“網”字來形容,這也是類似于機構的收藏,也是他認為的最具有複雜性和最有難度的收藏方法。這個體系裏具有在中國當代藝術中比較重要的藏品,但同時也有二線、三線藝術家的作品,從而將整個收藏脈絡串聯起來,形成網路狀態的收藏體系,希克説:“這樣藝術品之間會産生互動,藝術品之間會增加它的重要性和它的解讀方法,這樣可以産生一個網線的收藏體系。我從第一天開始收藏中國當代藝術,我就很明確的覺得我是替中國人在保管這些藏品,所以這些藏品應該留在中國。”希克的的收藏核心就是:“藏品能夠整體映射出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而這種複雜的網路狀的收藏是從不同的時間範圍、藝術門類、個體創造等多方面去完成的,所以他的收藏不是一個私人收藏家的收藏方式,而是機構的收藏方式。希克坦言,這也就造成了他與其他藏家購買作品的最大不同,私人藏家購買作品是以喜歡、熱愛和有感覺的藝術品,而希克自己所購買的很多作品並不一定是自己所喜歡的,“這個就是我覺得一個美術館是應該收藏的方法”。
所以擔任羅中立獎學金評委時,希克所關注的是一件藝術品所具有未來性,以及這件作品在整個中國當代藝術中所佔有的位置,或許這就是一位優秀的藏家與一位優秀藝術家之間眼光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