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英國博物館成青少年美育的課堂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8-20 08:59:18 | 文章來源: 99藝術網

夏天是外出旅遊的好時節,也是順道去各地博物館參觀的好時機。成為“博物館控”是來英國留學之後的事情。這不僅是因為英國是個博物館産業發達的國家,而且還是在諸多現實情況下促成的。比如英國絕大部分博物館都是免費的。記得幾年前倫敦形象宣傳海報上常出現的一句宣傳語就是“免費的倫敦”,這指的即是幾大世界知名的博物館都是免費對公眾開放的。雖然我的不少朋友進博物館還是會向捐贈箱投幾個英鎊,相當於購票,但少了買票檢票的程式,心理上博物館的門檻自然就降了下來。另外,英國博物館幾乎很少需要排隊,所以博物館成了休閒會友的好地方。比如我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上學時,午飯時間可以在巴掌大的校園裏擠著,但只要過條馬路,就可以到陶爾德畫廊後面闊亮庭院裏去曬太陽,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呢?

開放又方便,逛博物館這件事,也就這麼悄聲無息地進入了我的生活。難怪英國有調查顯示,除了電影院和圖書館之外,看展覽是英國人最熱衷的文化休閒活動,近乎一半的英國成年人每年都至少去一次博物館。其實近10年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展覽業也日益發達,從世界各地組織來的各類特展內容豐富,讓人應接不暇,時而聽朋友感嘆,參觀博物館真得需要點技巧,得從小培養。

英國在這點上大概算是比較突出的一個國家。不論是遊客眾多的大英博物館,還是地方專題展館,幾乎我每次去博物館都能看到有很多中小學生在參觀,帶隊的老師要麼讓學生自己結成小組在博物館裏尋找問卷的答案,要麼組織學生集體席地而坐對展品逐一講解。展館裏不管是管理員還是其他參觀者,似乎都對此習以為常。每每看到這些少年可以把博物館當課堂,我真是有些嫉妒!

我一直以為這類課外活動是“歐洲”的傳統,後來我才知道,至少在英國,這其實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才出現的變化。聽英國朋友説,以前英國的博物館也曾自詡殿堂文化,並不熱衷於公眾文化推廣。

有意思的是,英國博物館對青少年教育尤為熱衷這一點和英國人的“較真”精神還有點兒關係。1989年,英國成為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簽署國之一。這份公約在青少年的各項權益中指出應該保護兒童參與社會文化和藝術的自由。英國博物館界的人士,如泰特美術館的館長塞羅塔爵士就認為,英國政府既然簽署了這份公約,就要履行其內容,因此博物館這類公共文化場所就有義務通過加設解説、活動或者其他方式,使博物館符合青少年的口味,讓天真的孩童能和成年人一樣領會到博物館的樂趣。

至於21世紀為什麼還要逛博物館,2009年英國國家博物館館長會議提出的一個看法我覺得頗有些道理:全球化讓每個普通人都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和陌生的舶來品及異域文化打交道,博物館的藏品有助於我們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並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個人或群體的身份。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