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大學藝術教育如何學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22 11:10:07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藝術工作者們經常在搞創作(包括實踐與理論),可是何為創作?這是需要藝術工作者思考的問題。筆者以為,創作是有時代特性的、有個人風格的、有不同詮釋意義的,它是有別於過去時期的作品意義。歷史也是如此形成。每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表達思想意義和表達方式的創作作品産生,它們構成了漫長且不一樣的歷史畫卷。那麼,我們也需知曉過去的歷史是什麼才能夠做到有別於以往的可能,否則何談創作。當然這只是基本的能力,這些能力也是不能夠脫離閱讀、觀察、思考、實踐來完成。尊重歷史,不等於忽視今天。歷史總是在發展,如何融通古今、立足當下,平衡好獨立與開放的關係,這是藝術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對於當代人如何體現出文化發展,時代特質,國際視野,提升百年來中國文化的能力,這對於今天的藝術工作者尤為顯得重要。

1970年代,日本出現了被稱為“物派”的重要藝術流派,這不僅對日本現代藝術産生深遠影響,也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重視。“物派”的重要藝術家也是該流派的靈魂人物——李禹煥,他在個人藝術發展中不僅努力創作實踐,而且勤於閱讀、思考,並寫就大量的評論文章,逐漸形成了個人的理論體系,推動了“物派”發展,展現了東方文化在世界的當代魅力,為藝術史留下了輝煌的篇章。這就是“學術”的力量。

“學”與“術”結合的意義具有其現實性。在當今物質氾濫之時,對文化的理解,尤其是在對當代藝術方面所認知的程度與能力而言,確實存在不盡如人意的狀況。因此,藝術工作者在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思考、創作藝術作品同時,更需要提高對藝術作品的詮釋能力,從而達到讓觀眾接近作品的本體意義,感受到藝術帶給他們的精神力量。藝術的理解需要“學”,藝術的發展也需要“術”。只有“學”與“術”兼備才能體現藝術的魅力所在。

藝術實踐者在創作中付出了許多勞動,但是面對傳統學術觀念——重“學”輕“術”的現狀,實踐者有責任把踐行的理由表達出來。

這裡,筆者還是希望一貫重“術”輕“學”的藝術家們,尤其是只關注實踐的藝術學子們,應該積極主動地去研究藝術之“學”,將來一定會有所成效。何況,藝術不僅僅是個技術活。

對於每個人而言,進步總是伴隨著不適應,而後再適應的過程。對於業內而言,作品也許能告訴同行是什麼,但是,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我以為,時間更能證明藝術工作者對“學術”的價值體現。對於當今社會,物質氾濫、私欲膨脹、信仰缺失的時代,藝術更需要我們藝術工作者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得其作用更加廣延和意義深遠。

失去學術價值的所謂藝術終將會在某一時間被悄悄地、無情地剔除,猶如城市的牛皮癬遲早將被剷除。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果,城市文化的未來走向如何,需要我們今天的努力。藝術介入城市文化已是發展趨勢。如何擺脫個人因素,用客觀的、發展的思維去考慮文化藝術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我想,那也是城市文明的繼續,獲得尊嚴的前提。文化藝術需要得到實在的繁榮,更需要具有學術價值門檻。

如今,學藝術的人那麼多並非壞事,但是,眷顧成功者必定是具備文化高度和學術高度的人才。人人可以希望成為藝術家,但是,人人不一定最終能成為藝術家和有文化高度的藝術家。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