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當天,中華藝術宮為孩子們精心策劃了一場藝術盛宴。來自上海中國畫院、上海油畫雕塑院的著名藝術家以及中華藝術宮的專家們,牽著孩子們的小手,帶著他們徜徉于藝術殿堂,回答他們幼稚但有趣的問題。主辦方表示,活動旨在關心兒童成長,關注兒童教育,培養兒童美術興趣,加強兒童美育素養。
看了這樣的報道,我不禁由衷拍手叫好,藝術教育“從娃娃抓起”太有必要了。可是,轉念一想,這樣的活動能不能不只是在“六一”這一天呢?能不能擴展到各類美術館、藝術館,甚至博物館、科技館呢?好像倒是有很多中小學校常把春遊、秋遊活動設計成參觀美術館、藝術館之類,久而久之,孩子們自然把參觀美術館、藝術館當成了春遊、秋遊,結果是在我們的一些重要場館裏,常看到成群的孩子奔跑、打鬧,既影響別人,又沒有達到教育的目的,前不久在埃及的“到此一遊”更是在媒體上引起軒然大波。相反,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類似場館中,隨處可見的卻是面對展品,仔細觀察、靜靜思考、隨手記錄的孩子們。
再回到藝術教育話題上。如果説孩子們在學前被家長帶領出入各個學習班,或繪畫、或舞蹈、或彈琴、或唱歌,也算是藝術教育的話,那麼我們孩子的藝術教育開展得不能説不早。可是,有多少是孩子們真正的興趣呢?有多少是發自內心的對藝術的熱愛呢?有多少是被家長催逼著走進教室的呢?效果又怎麼樣呢?從學習目的上看,很大一部分最終不過是為升學競爭加點砝碼而已。社會上名目繁多的培訓班、五花八門的考級考證即是證明,最後常常演變成為孩子的又一個學習負擔。更糟糕的是,升學成功之後,由於藝術教育無法幫孩子提高考試分數,在精明的家長和功利的學校眼中,藝術課徹徹底底被當成“副科”,或乾脆從課表上“隱形”,孩子通過多年辛辛苦苦練習而獲得的藝術特長、興趣愛好也因學業緊張而荒廢。多可惜呀!難道藝術素養不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嗎?難道藝術修養、審美素質不是創新人才應該具備的重要元素嗎?
當然,對大部分孩子來説,藝術教育只是培養藝術修養、提升審美素質的途徑之一,屬於培養興趣愛好,陶冶情操罷了。陶淵明就有一張著名的無弦琴,興致來時,由於琴上無弦,只是在琴上來回比劃幾下,可不是為了考級或升學什麼的。我們需要好好思考:應該讓孩子從藝術教育中得到什麼?孩子對與考試考級捆綁的藝術教育有多大的興趣?藝術教育的形式如何更加豐富多彩?
其實,上海的藝術教育資源是非常豐富的,除各種著名的場館外,近幾年來滬上舉辦的各種展覽也有很多,那裏有大量鮮活的藝術教育素材。中華藝術宮的做法實屬明智之舉,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不要怕孩子看不懂,常帶孩子們走近藝術,讓孩子們接受藝術的熏陶,這樣的藝術教育才是自由的,才不會成為孩子們新的學習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