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流動老師”蒲會純帶著學生在村裏寫生,描繪身邊大自然美景,也引來村民好奇圍觀
為了解決村小學沒有音樂、美術老師的問題,陜西漢中市漢臺區漢王鎮中心小學老校長李炳傑,決定選拔中心小學的專業課老師在各個教學點流動教學。
“要想提高國家文化品質就必須全面實施社會美育。”北京美育與文明研究基地秘書長丁旭東認為,美育是一個人終生都要進行的課題,學界和政界應儘快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儘快研究、建構起完善的國民社會美育系統,避免讓學校成為美育的單一途徑。從而不斷提升國民藝術素養和文化消費品味,提高社會文化生産和發展水準,保持中國文化高品質的發展。
美育,也稱為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黨的十六大就已提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但當前學校的美育狀況依然不容樂觀,美育仍未得到全社會的普遍重視。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和民意中國網,對8322人進行的調查顯示,30.2%的受訪者認為美育在高中階段的落實情況最差。58.8%的人認為學校、家長[微網志]和學生沒有充分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84.5%的人認為學生需要美育。
“當前學校的美育從本質上講,是標準答案式的常識和技能教育”
大二學生田峰的小學和中學分別在農村、城鎮度過,現在就讀于某省會城市高校。在她的印象裏,小學課程表上的音樂、美術課“只是個形式”,根本沒人教,初中的藝術課也經常被其他“主課”佔用,高中課程表上更完全找不到藝術課的影子。“直到大學,我才好好上了幾堂美育課,可對審美都沒什麼感覺了。”田峰説。
調查中,60.9%的人反映學校的美育課經常被其他課程佔用;56.4%的人表示美育任課教師缺乏專業知識,或由其他課程教師兼任;54.6%的人反映美育課無人教授,形同虛設。
“不少藝術專業的學生缺乏對藝術的理解和熱愛。”馬先生是一名架子鼓老師,他告訴記者,他輔導的學生大多以考級為目的,偏重技能而不願在音樂鑒賞上花時間。“即使接受了專業訓練,聽覺可能還是很遲鈍,可以忍受劣質的音響和單調的旋律,不能從一流音樂中獲得情感體驗和人格熏陶,更不懂得從生活中尋找靈感去創作。”
在一所農村小學教語文的張老師説,他們學校一直沒有專職音樂教師給學生上音樂課。“不少農村孩子缺乏音樂常識,只會跟著電視唱唱流行歌曲,直到上高中也不知道啥是‘交響樂’。有些孩子甚至沒見過一件樂器。”
調查顯示,僅27.7%的人認為當下青少年對美的鑒賞能力較好,37.2%的人認為“一般”,43.1%的人認為“較差”。
北京師範大學[微網志]教育學部教授檀傳寶認為,當前學校美育存在以下問題:首先,藝術類課程比重太低,有些學校連國家明文規定的藝術課都不願或沒條件開設;第二,學校和教師對美育概念把握不準確,一些異化的藝術教育甚至讓孩子失去審美的興趣和能力;第三,大量生活中的美和美育資源被無視或浪費。
“當前我們學校的美育從本質上講,不是美的教育,而是標準答案式的常識和技能教育。”北京美育與文明研究基地秘書長丁旭東指出,審美教育應該培養和發展人的感性素質,敏銳人的感知能力。“比如一個身在異鄉的人,他會從家鄉一碗水、一碗飯中獲得思鄉的情感體驗。而當前學校美育由於忽視了形式美感和意蘊的感受、表達和創造,反而消弭了人性發展需要的獨特性、自由性和自主性。”
58.8%的人認為學校、家長和學生沒有充分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
“大多數農村學校沒有專業的音樂教師。”張老師説,專職的音樂教師往往沒有可以看得見的“教學成績”,量化分數低,晉陞職稱比較困難。有些原來學音樂、美術、體育專業的老師,在參加自考或成教時,只能改報中文、數學等專業。
對於學校美育落實差的原因,調查中,63.1%的人認為是應試教育導致學生精力集中于“主課”,無暇顧及其他;58.8%的人表示是學校、家長和學生沒有充分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46.7%的人認為是課程師資與設備資源不充足、不均衡;33.2%的人表示是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缺乏,難以為學校美育提供系統指導。
“雖然教育方針時常提起,但美育在我國教育實踐,遠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和尊重。”檀傳寶指出,我國很長一段時間都在集中精力致力於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環境不利於關注美育。因為忽略美育,人們在其概念理解上就存在誤區,導致教育實踐中問題百齣。
丁旭東認為,一方面,我國當前教育頂層設計存在缺陷,偏重理性教育而嚴重缺失感性教育,背離了促進人的綜合素養、多元智慧均衡發展的教育根本目的;另一方面,教育實施缺少對藝術美育本質規律的把握,導致許多學校藝術美育課形式化、邊緣化,無法實現美育的效果和應有之義。還有一個關鍵是,學校教育者和學生家長整體對美育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夠,致使學校美育往往成為讓位於智力教育的“犧牲品”。
“提高國家文化品質就必須全面實施社會美育”
調查中,84.5%的人肯定學生需要上美育課,10.9%的人感覺“不好説”,僅3.0%的人認為不需要。
檀傳寶認為,首先,美育本身是有意義的。許多教育學家和美學家都認為,美育能夠修復異化的人格,促進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其次,美育對於德育也是有意義的。“美育中的社會美,其形式、內容本身就蘊含道德上的褒貶。比如電影、小説,是非善惡的判斷都在裏面。雖然審美素養的提高不能完全等同於道德素養的提高,但從概率上看,審美素養的提高有益於一個人的人格朝著健康方向發展。”
調查顯示,70.0%的人認為美育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引導學生感知和熱愛生活;56.6%的人認為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58.0%的人認為能引導孩子選擇健康的娛樂方式;40.1%的人認為有利於促進民族藝術傳承和文化産業發展;37.2%的人認為能提升社會整體文化品位。
如何改善學校美育現狀?66.3%的人呼籲應改變應試教育制度,解放學生身心;57.9%的人建議宣傳認識美育的意義,提高重視程度;44.0%的人希望平衡教育資源,完善教學設備;40.9%的人期待提升社會審美品位,在全社會創造重視美育的氛圍。
檀傳寶建議,一方面,國家需要落實已經頒布的美育政策,制定更高美育標準;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對美育概念的正確把握,防止落實過程中的異化。他提醒,做空頭美育家或美學家是不行的。“教育者需要把最好的美學理論,通過多學科的交叉結合,化為有效的美育課程,引起學生的興趣。”
“要想提高國家文化品質就必須全面實施社會美育。”丁旭東認為,美育是一個人終生都要進行的課題,學界和政界應儘快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儘快研究、建構起完善的國民社會美育系統,避免讓學校成為美育的單一途徑。從而不斷提升國民藝術素養和文化消費品味,提高社會文化生産和發展水準,保持中國文化高品質的發展。(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