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事實上,無需捲進貢布裏希對豪澤爾的“辯證唯物主義”的進一步批判,我們已經能夠清晰地意識到豪澤爾的問題所在。[16]
註釋:
[1]本文是筆者為T·J·克拉克《現代生活的畫像:馬奈及其追隨者藝術中的巴黎》(沈語冰、諸葛沂譯,江蘇美術出版社,2012年,即將出版)所寫的“譯後記”的一部分。該“譯後記”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T·J·克拉克其人其事”,是對英國著名藝術史家T·J·克拉克的生平及其著作的一個簡介;第二部分“藝術社會史的前世今生”(即本篇),試圖為T·J·克拉克的藝術社會史研究提供一個上下文;第三部分“克拉克的藝術社會史觀”,勾勒克拉克本人藝術社會史研究的方法與觀念;第四部分“克拉克藝術社會史方法舉要”,以《現代生活的畫像》中《奧林匹亞的選擇》一章為例,闡明其方法論運用的具體情形。
[2]Jane Turner, ed., The Dictionary of Art,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1996, p.915.
[3]Ibid., pp.914-915.
[4]本雅明·布赫洛:《藝術的社會史》,載沈語冰編著:《藝術學經典文獻導讀書係·美術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97頁。
[5]Jane Turner, ed., The Dictionary of Art, p.915.
[6]Ibid., p.917.
[7]Jonathan Harris, “General Introduction”, in Arnold Hauser, The Social History of Art, London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vol.1, p. xxv.
[8]Ibid., pp. xxv-xxvi.
[9]Arnold Hauser, The Social History of Art, London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9,vol.4, p.158.
[10]參見T. J. Clark, The Painting of Modern Life: Paris in the Art of Manet and His Followers, Chicago: 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 1985, pp.3-4;夏皮羅題為《抽象藝術的性質》(“The Nature of Abstract Art”)的著名論文,後來收入Meyer Schapiro, Modern Art: 19th& 20thCenturies, 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 1978, pp.185-212(中譯本《現代藝術:19與20世紀》,沈語冰、何海譯,江蘇美術出版社,2012年,即將出版)。
[11]Arnold Hauser, The Social History of Art, vol. 4, pp.165-166.
[12]Jonathan Harris, p. xxxii.
[13]Ibid., p. xxxiii.
[14]Arnold Hauser, vol.4, p.166.
[15]E.Gombrich, “Review of Arnold Hauser’s The Social History of Art,” Art Bulletin, Vol.35, No.1 [Mar., 1953], pp.79-84;以下貢布裏希對豪澤爾的批評,均見該文。
[16]順便提一下,這一批判幾乎持續了他的一生,詳見貢布裏希:《理想與偶像》,范景中等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版;以及范景中:《貢布裏希批判黑格爾主義的意義》,載《理想與偶像》中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