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石 繪
因為沒有顯性效果,一些高校把公共藝術教育課排在課表最後,甚至當成擺設
公共藝術教育如何避免“被雞肋”
“戴上耳機聽聽歌,唱唱卡拉OK,愛看電視裏的‘超級女聲’,不等於真正愛上了音樂”,一名大學生在一堂課後寫下了這樣的感受,“只有親身走進課堂,聽到現場的鋼琴聲響起,我體內的音樂細胞才得以激活,體會幸福的能力才得以昇華”。
這名學生走進的是公共藝術教育的課堂。
然而,儘管2006年教育部就根據《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制定下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對全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但領導重視不夠、課程建設不力、師資條件匱乏、缺失制度保障等難題,導致公共藝術教育在高校中的現狀不容樂觀。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如何破題?記者帶著這個疑問展開了採訪。
公共藝術教育可有可無?
在實用主義盛行的當下,功利化的教學內容以及就業導向使許多學校的公共藝術教育雖受學生歡迎,但不受領導重視,成為“雞肋”。
“當今高校裏發生的負面的、消極的、惡性的事件,可以説很多都與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相聯繫。人文素養的積澱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公共藝術教育是實現人文素養積澱的重要一環。”曾經完成多項公共藝術教育相關課題的湖南理工學院教授劉創説。
然而,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要意義並不匹配的是,記者在採訪中聽到了很多公共藝術教育課教師對這類課程的無奈總結——“姥姥不疼、舅舅不愛”。
曾參加過湖南省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檢查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雖然教育廳提前一個月發出了檢查要求,但所查的本科院校中,有一所基本沒有開展公共藝術教育的院校,由於平時沒有重視這項工作,學校準備材料可謂“臨時抱佛腳”。該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大綱僅用一張A4紙列印,沒有編入全校人才培養整體方案中,檢查組希望學院調出學生的考試成績,工作人員在電腦裏擺弄了半天也調不出來,最後列印出一張明顯作假的成績單。
原因何在?
湖南省教育廳副廳長王鍵曾在一次公共藝術教育表彰會上表示,全省公共藝術教育存在一些問題,首當其衝的一條是部分高校領導對藝術教育的認識不到位。由於認識問題,導致學校對公共藝術教育缺乏統籌規劃、科學管理,一些學校的公共藝術教育處於多頭管理的無序狀態,工作中存在間歇性、隨意性和以活動代替課程等情況,存在重視部分藝術特長生而忽視藝術教育公共性的要求,重視藝術演出效果而忽視學生在藝術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提高等現象。
因而王鍵強調,各高校要按照《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對公共藝術課性質和功能的認識,把學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工作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和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手段。
“事實上,接受一定的公共藝術教育,是大學生們的普遍需求。”一直承擔公共藝術教育“交響音樂與音樂家”課程的湖南理工學院教師黃皓華舉例説,自2005年承擔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教學以來,上他的課的學生已經超過4800多人。從反饋情況看,只要能給學生們提供走近交響樂的機會,人人都擁有理解音樂的能力。
一份針對湖南6所高校大學生喜好音樂情況的調查表明,以收回的4790份有效問卷看,喜歡簡譜的佔89.8%,喜歡五線譜的佔10.2%,喜歡中國音樂的佔80.2%,喜歡外國音樂的佔19.8%,喜歡聲樂的佔68.4%,喜歡器樂的佔31.6%。根據調查得知,雖然這些學生中能熟練掌握一門樂器的僅佔0.5%,但普遍喜愛音樂。
另一項調查顯示,82%的學生認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在大學教育中必不可少,近70%的學生對公共藝術教育課抱有良好的期待。
“然而,當下實用主義盛行,功利化的教學內容以及就業導向,使許多學校輕視公共藝術教育。哪一樣對學生找工作有好處,就抓緊哪一樣。藝術教育是一門軟功夫,基本不産生顯性效果,所以許多學校認識不到位,對這項工作不夠重視。”湖南省教科院高教研究所所長陳擁賢道出了公共藝術教育尷尬現狀的背後原因,“在這場綜合素質教育與實用主義教育的角力中,不少學校可能會將公共藝術教育當作一種‘搭頭’或‘雞肋’。”
這種尷尬,即使在把公共藝術教育做得風生水起的湖南理工學院也不例外。
近幾年,對於公共藝術教育,該校一直有“取消”或者“做得太過”的不同聲音出現。有教師反映:“現在高校課程要壓縮,各門課都重要,完成必要的教學任務已經很困難,藝術教育就不要列進來了,作為選修課,可以考慮在課程表外運作。”也有學校的中層幹部表達意見:“理工學院要姓理、姓工,要務正業,強專業。公共藝術教育畢竟是非主流的課程,是花架子,不必看得太重。”
其實,對於如何定位藝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位置,湖南理工學院多年前就曾面臨選擇。1999年升本、2003年改名湖南理工學院以來,當年的純師範專科學校已經不再,學校2萬多名學生中,真正的師範生只剩500多人,其中理工類學生佔大頭,約1.2萬人,文科類學生佔小頭,約8000人。
在歷經合併升本、更名及辦學定位調整之後,學校之前所崇尚的“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公共藝術教育”的理念還要不要堅持?這個積澱多年的傳統和優勢如何得到繼承和創新?學院負責人所考慮的,其實也是很多曾有藝術教育傳統的院校思考的問題。
現任湖南理工學院黨委書記彭時代,自上世紀90年代起便擔任該校前身岳陽師專的校長,思考過後,他選擇了大力推動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如今,他不僅成為湖南省公共藝術教育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學校教育的整體水準也因公共藝術教育的開展有了意外的收穫。
從2005年起,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共舉辦了3屆,湖南理工學院學生共獲得40項獎勵,學院公共藝術教育碩果聲名遠播,甚至推動了學生的就業。例如,公共藝術教育教師田青執著地開設體育舞蹈專業課,12年堅持下來,1000余名體育係學生既有體育專長又掌握運動藝術,頗受用人單位青睞。同時,還有100多名學生自主創業,開辦了體育舞蹈培訓學校,成為岳陽範圍內的一種藝術培訓現象,徹底改變了原來體育畢業生單一的或學無所用的就業渠道。
“時代的發展和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如果還固守那種滯後的大學藝術教育思想觀念,必然會造成培養對象的‘思想殘缺’和‘審美情趣淡薄’,造成學生‘高分低能、高分低質’,使大學生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失去優勢。”彭時代説。
湖南省教育廳藝術教育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劉大維則向記者這樣描述高校理應對公共藝術教育達到的認識高度:“佔兩個學分,開設30多個課時,屬於限定性選修課,公共藝術教育要普及到每一名學生,特指非藝術類專業的所有學生。國家對公共藝術教育提出了明確規定,強調了‘公共’和‘藝術’的兩個屬性,包括對學生的思維方式、創造能力、個性情感、專業學習等各方面産生積極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