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了比利時一個名為“肉體和晴綸”的拍攝圖片,看到了“色彩和形式的顛覆”:模特赤裸的肉身被涂上厚重的油漆,失去了有機體彈性鮮活的質感,仿佛是被油漆過厚的重金屬塑像,似乎把冷漠無情的機械性定義為穿透人體和世界的本質。當然,在這種機械性的全面控制下,人和世界都失去了形式感和秩序,而色彩除了傳達一種機械性的暴力,沒有任何和諧和絢麗的韻味。
“色彩和形式的顛覆”,本質就是在形式層面對“美的理想”的顛覆。從人類藝術史來看,“美的理想”是人類藝術走出原始蒙昧時代,在向人類文明的高度發展進程中的産物。在藝術史的呈現中,“美的理想”隨著人類的歷史進程發生變化,表現了跨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但是,它的內在的核心是追求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和諧。現代藝術的先鋒反叛,在追求個性和自由的旗幟下,顛覆了“美的理想”,它的“看不懂”和“反審美”,實際上就是反對“美的理想”的和諧原則和交流精神。這就是在近百年的先鋒反叛之後,現代藝術呈現出“無意義”的內在困境的根源所在。
前面説的那個攝影作品並不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攝影,而是集中了繪畫、人體、噴漆、特效和攝影等多媒介、多手法的實驗藝術。它沿襲了西班牙藝術家馬塞爾·杜桑所代表的達達主義式的藝術反叛路線。達達主義主張顛覆一切傳統的美學原則和藝術理想,用誇張、扭曲、變形或割裂、拼貼的手法製造圖像,從而造成對傳統藝術美學的反諷、褻瀆和消解。在達達主義的反叛路線實踐中,藝術變成了“反叛性”的無限可能的實驗和行為,藝術品的意義,不是由藝術品的形式和內容所決定的,而是由“實驗”和“行為”的新異(怪誕)程度和對受眾的刺激力(衝擊力)決定的。因此,“看不懂”和“反審美”就構成達達主義藝術反叛的“藝術品格”。我想,許多觀眾面對這組“肉體和晴綸”的圖片的時候,會為它們造成的“看不懂”和“反審美”的感受而困惑。
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在著名的《現代性——一個沒有完成的計劃》一文中指出,先鋒反叛運動在瓦解傳統美學之後,並沒有繼之以有效的美學建設,留下的是虛無。進入上世紀80年代之後,波普藝術接受了達達主義的反叛策略和形式,把達達主義的憤世嫉俗變成了一種適合20世紀後期以來的全球消費文化的玩世娛樂。波普藝術對於當代生活中的技術強制和資本壓迫同樣採取了“反審美”的藝術策略,在似是而非的反叛中,把技術化和消費主義的生活變成遊戲娛樂。實際上,攝影作品“肉體和晴綸”所代表的,正是波普藝術的遊戲娛樂精神。
在20世紀後期以來,伴隨著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中國美術也全方位地引進現當代西方藝術思潮和手法。“85美術新潮”和其後的“波普藝術”、“行為藝術”都在追逐著西方當代美術潮流。我們看到,對西方新美術運動的觀念和手法的吸收,對於開拓當代中國美術視野、豐富其藝術手法、深化藝術的生活表現力和批評力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統觀近10年來的中國美術創作,不容忽視的趨勢是在追隨著西方同行在走“色彩和形式的顛覆”—“美的理想”的顛覆的道路。在2002年前後一度盛行于美術界的張揚戕害、血腥和穢惡的“行為藝術”現在也許缺少市場了,然而,以怪誕、漫畫、甚至惡搞為主題的“波普藝術”卻主導著“創新”潮流。在這些標榜為“創新”的作品中,我們不僅難以見到培養于生活的藝術美的創作,也難以看到具有美術史意義的真正創新,大量作品只是作者們難以自拔的玩世不恭的遊戲和複製。
當代藝術包括達達主義的存在價值不必質疑,但是,“藝術即美”,古典主義的美學原則,今天看來,依然有重拾的價值。人,無論作為生物存在,還是社會存在,都是以“和諧”即“美”為內在需要的。因此,正如現實生活本身包含著衝突和變亂,藝術不是不應當表現衝突和變亂,而是藝術不應當放棄“美的理想”的追求和創新。如果不能重建“美的理想”的自覺,藝術就不可能走出“反審美”的遊戲娛樂,只能將“無意義”的實驗和行為作為藝術的“創新之路”。然而,這正是當前藝術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