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是什麼
當代藝術更多的是在作品表達時媒介、語言、感受具有當代性;當代藝術更多傳達的是區別於其他時代的文化針對性,表現當今藝術家體驗到現實中不同於常人的最敏銳的生存感受,在用當代的藝術語言和媒介進行轉換和表達。所以當代藝術不是説當代人創作的作品就有當代性(就是當代藝術)。如果説後現代藝術主要區分現代和傳統的關係,以解構、觀念更多介入藝術本體的變化,而當代藝術更強調建構和藝術時代背後文化感覺的關係。1978-1989年間,特別是1985年之後,中國出現的反傳統藝術潮流,被稱為新潮美術。新潮美術也被稱為前衛藝術。前衛藝術這個術語,至今仍然在使用。它常常是當代藝術的同義詞。“實驗藝術”是在1989年之後強調藝術語言而出現的變異詞語,它經不起理論上的分析,然而國內外批評界一直在使用。大約在1995年之後,批評界也採用先鋒藝術的説法。進入21世紀之後,批評界更多地用“當代藝術”作為總稱。
“當代藝術”在時間上指的是今天的藝術,在內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現代精神和具備現代語言的藝術。之所以現在的展覽普遍用“當代藝術”的提法,是因為用“現代藝術”的名詞容易與已有過的“現代派藝術”混淆,同時,“當代藝術”所體現的不僅有“現代性”,還有藝術家基於今日社會生活感受的“當代性”,藝術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環境,面對的是今天的現實,他們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時代特徵,即使是針對歷史、經典和未來話題的表現時也進行當代性和當代感受的轉換。一個時代的藝術是最能直接體現這一時代整個民族的審美意識、心理狀態和精神現象。當代藝術是時代的前沿,最能代表這個時代。
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的關係,當代藝術的特點和功能
當代藝術是藝術史及藝術規律發展的必然階段,其價值體現與國際接軌,當代藝術以它實驗、先鋒、多元、鮮活的特點出現,具有未來更大的價值潛力。傳統藝術更多偏重繼承中求發展。當代藝術典型標誌是新觀念、新形態、新載體。三者有其一二,也可具有當代性。
傳統藝術時期藝術以反應現實高於現實的經典性,從藝術中反應真、善的審美價值;現代藝術時期從語言上不斷創造,精神上出現審“醜”現象,特徵是形式與內容統一達到風格化,然而終極目的也為真善的審美目的;當代藝術在對媒介創造的過程中把審美問題擱置起來,更強調文化背景後思想觀念對當下的意義:1、對永恒、經典思想和話題的繼承、激活及當代性轉換,2、藝術面對現實社會的責任和良知的態度,推動社會和文化的良性發展,3、為未來人文環境的啟示,4、藝術本體藝術樣式變化的獨特感受,給現代人精神上帶來的時尚性。因此藝術不只是反應政治和社會學科的功能,也不能只以社會學的價值直接審視藝術的功能,藝術本體獨特的價值也很重要,不然藝術就成了其他跨學科的附庸。
當代藝術的個體價值品向
一副畫作的價格包含有幾個方面,但作品本身的價值是最重要的。對一個作品本身進行價值判斷,總體有幾個方面:
1、作者個人作品的脈絡、真誠的態度
2、個人作品在藝術史中的脈絡
3、他的作品是否有自己新的語言
4、他個人對所處的生存環境有沒有獨特的感受,即是個人的又是區別於其他時代的新感覺。有沒有區別於普通人、獨立於意識形態和商業扭曲的敏銳體驗,使自己的感受具有鮮明和鮮活的狀態。
簡單説來,就是看畫家的作品有沒有新的感覺和新的語言。這兩個價值表達要素選擇其中一個都可以。作品話題的選擇中對於歷史、現在、未來和永恒思想的當代化轉換都是使藝術鮮活不滅的重要本源。比如一個永恒的經典思想,進行當代化的語言轉換或者用舊的語言來表現新的感受都會有價值。比如劉曉東,用弗洛伊德的技法,表現中國當代感受。紀錄片則用老的語言和媒介表現新的感受。
藝術品在某一歷史情境中再前衛,突出者最終會以資金體現它的最終價值,這是不爭的事實。不論是現代主義的前衛的藝術家凡高、畢加索等人還是後現代飽受爭議的赫思特、史密斯、博依斯等人,都沒人越過這個價值規律。只是時間問題,是生前得到回報還是死後一鳴驚人,這由多種因素有關,如個人機遇、運作、時代鑒賞能力和人品等社會因素組成。
當代藝術市場這幾年(05—07年)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當代藝術突然一夜之間倍受關注,這可能與藝術區的畫廊形成和當代藝術在國內外拍賣市場的高額利潤有關。
我身邊符合市場運作規律的藝術家突然爆發,買地購車屢屢出現,有一種由邊緣向主流轉變的勢頭。
目前從市場規律可見,不同媒介作品銷售情況各不相同,成交量大致排序:第一、繪畫;第二、雕塑;第三、圖片(含行為圖片);第四、裝置;第五、錄影藝術及多媒體藝術。另從市場及藝術家定位來看,大致分為幾種情況:
一. 已進入藝術史的或已被定位的藝術家價位最高,藝術價值與貨幣體現的真實度相對高,價位相對高。
二. 沒有被評論家和歷史定位但符合市場運作規律的藝術家,進入市場運作的也佔很大比重,靠數量取勝,價位中間,分為兩種情況:
①作品一般但符合市場
②作品不排除好的作品
三.不隨市場走,不會運作的理想主義者默默做藝術實驗,靠理想化精神支撐做藝術,或沒有能力運作的藝術家,只能等待新的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