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被扭曲的轉型:當代藝術進入瓶頸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31 14:18:25 | 文章來源: 99藝術網專稿

對批評家和策展人的批評

對批評家和策展人的強烈不滿在2011年塵囂甚上,主要集中在批評家和策展人的收費和責難批評家、策展人沒有為當代藝術提供學術支援。

當代藝術圈確實有一批學術水準不高甚至不學無術的批評家、策展人,甚至有一些經紀人、畫廊老闆、官員以批評家、策展人的名義從事欺世盜名和借藝術斂財的活動。對批評家和策展人的批評,反映經過五年的資本導向、市場先行和脫離學術的資本行銷的藝術模式走到了盡頭,人們厭倦了天價明星、資本惡炒、當代藝術推廣娛樂化,以及唯利是圖的藝術家、經紀人和拍賣業,期待有一種真正的藝術批評。

但針對藝術批評的不足以及對藝術批評的批評,仍有紙上談兵以及表面議論之嫌。比如大家光是鞭策別人批評做得不好,但自己不身體力行拯救學術;有關批評家和策展人的職業收費,這應是商業社會有關學術職業的正常之舉,問題不在該不該收費,而是如何謹守收費後的職業操守。正如偉大藝術家的作品可以賣天價,但他自己不該參與到銷售環節,或者找槍手創作。

前五年新興資本加入當代藝術,但是這些資金大部分投入市場交易環節,資本只管收割前三十年的藝術探索成果,惡炒新藝術品,但對學術和批評的基礎建設一毛不拔,這不僅使前景甚好的新藝術體制變成一攤亂局,喪失了良性提升的最好時機,而且誤導了社會和年輕一代對當代藝術的錯誤認識,比如價值觀上的金錢和明星崇拜,將三流藝術家看作大師。

對藝術批評和策展的批評,實際上體現了經過市場的第一輪狂歡後,人們終於認識到一個沒有批評和藝術史研究作為基礎的藝術市場是沒有前途的。沒有一個真正的批評和學術體系的支援,光是靠資本傳銷和娛樂化的媒體推廣,即使把一個三流藝術家推上大師寶座,這個寶座也只能霸佔短暫的時光,不用很久會被趕下來。2011年人們對明星效應的疲倦症就是一個明證。

總體上,2011年預示著當代藝術三十年形成的創作、市場和體制化的初級模式徹底難以為繼的落幕,主要表現在:藝術創作上,改造模倣外國語言的拿來主義效應不再,創造性的新方向尚未出現;在市場行銷上,脫離批評和學術的擊鼓傳花式的傳銷和惡炒做局,以及娛樂化的藝術推廣亦走到盡頭;年輕一代藝術家在技術上追上了國際潮流,但在藝術思想上的學院訓練尚未建立,造成他們與上兩代一樣,在本科期間先天不足的知識訓練,既不懂西方亦不懂傳統。

學術研究和學院訓練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不似資本炒作可以在幾年內鬧成“大躍進”,但這種大躍進的結果即使達到繁榮了,也只是一個悲劇,因為大量資本收購了一堆堆垃圾作品。從中短期看,當代藝術首先要做得是整頓和加強拍賣業,加快對拍賣業的兩大弊端“假價格”和“假畫”開刀,在立法和監管上不讓拍賣會上成為一個對社會任意説謊和製造騙局卻可以不受任何法律追究的平臺,才能使藝術市場成為一個促進文化繁榮的平臺,但這取決於政府的行動。

當代藝術的發展進入瓶頸期,這個領域的大部分人會被堵在瓶子裏,甚至永世在瓶子裏折騰,只有少數探索者能最終出來。未來十年,當代藝術需要出現少數標誌性的藝術家、批評家和策展人來帶動藝術和市場的前進,但這種標誌性現象不再可能像前二十年産生群體運動或現象了。前二十年大部分所謂重要藝術家,實際上沒有能力繼續突破了,這是由於他們的先天知識不足造成的,現在補課似乎也來不及了。不過,這不也不重要了,因為一個時代的標誌性突破,只要有三、五個人足已。

市場資本中短期依然會保持“寧願出一百萬買一張天價垃圾,也不出一萬元贊助學術研究”的現象。不僅資本不會出現大量贊助學術的局面,國家亦不會建立龐大的基金贊助當代藝術研究,所以一切只能靠少數藝術批評家和學者的個人努力。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