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查常平:當代藝術中人與社會的關係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22 10:22:45 | 文章來源: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資訊網

王慶松 大擺戰場 170x300cm 2004

關於社會問題的作品,在中國當代藝術的創作領域出現得最多。其首要原因在於:從作為人的精神樣式的本質而言,藝術與宗教、形上的區別表現在它能夠將個人的生命情感的觸須敏銳地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而且能夠作為一種預言性的力量把其中的問題呈現出來;從客觀的表現對象而言,中國社會的“混現代”處境——一種將前現代、現代、後現代、另現代混雜一體的轉型社會的現實——必然會出現種種難題,必然會感動藝術家的意識生命情感。

但是,從人類發展的普遍歷史看,任何族群都將經歷一個從前現代向現代轉化的過程。這就是自西方宗教改革、文藝復興以來席捲全球的現代化浪潮。其中,問題的複雜性在於:當後進國的社會精英們還在猶豫不決地思考是否要從前現代向現代轉化的時候,當作為前現代的極權統治階層出於自我生存的需要還在羞羞答答地從一個方面如經濟領域推動被統治階層向現代社會轉化的時候,西方世界已經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了向後現代的進發,到21世紀初逐漸開始了進入所謂另現代的時代,由此而來的各種文化現象也滲入到後進國的社會變革之中。這便是我們用“混現代性”來描繪今天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背景。

事實上,無論處於前現代還是現代的時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無非有情感倫理的、政治權力的、經濟權利的、法律權利的四重關係,只是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在前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除了以情感倫理為主導外,其他三重關係因人人被劃分為有權階層與無權階層而更多帶有依附性的奴役內涵。這樣,便出現了兩個階層之間的對抗性的“革命”倫理。當其內化于個體生命之中時,就會形成一種人與人對立的生存樣態。

這就是王慶松的《大敗戰場》(2009)的象徵性所指。漢語、韓語、日語、法語、英語等等不同語言撰寫的廣告招貼、標語口號、民間段子,其中的內容涉及我們這個混現代時期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海外留學到聖誕購物、從古詩兩首到紋身美容、從宅男性格到時尚健康、從修煉養生到萬科盛會,無奇不有。它們密密麻麻地張貼在一起,經歷了覆蓋與被覆蓋、撕毀與被撕毀的厄運,總之,你從中看不見任何一張內容完整的東西。它們都是失敗者、是被征服者,正如在前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最終是奴隸一樣。

值得深思的是,《大敗戰場》和王慶松2004年創作的《大擺戰場》之間的奇妙關係:在形式上,它們都利用了當下中國社會隨處可見的巨幅廣告牌和文革時代的大字報;但是,“《大擺戰場》裏有20多人正在瘋狂地搶貼各自的廣告,似乎在進行廣告大戰,這都是因為廣告文字可以帶來‘更快、更好和更高’的權利、利益和名譽。今天這個品牌取勝,明天它的對手就會取代它,在更加顯眼的公共建築物上張貼自己的廣告。作品中的600多張招貼都是我自己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用傳統的水墨和現代流行的廣告筆寫的,總共有近2000個廣告,內容大到飛機、小到油鹽醬醋。”(王慶松語)那時,畢竟還有廣告張貼者在現場清晰可見地作業,他們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現實的回報;那時,每張廣告的內容都一目了然,至少在貼出的瞬間還享受了存在者的待遇;那時,場景的混亂似乎暗示著每張廣告未來的命運,暗示著《大敗戰場》在未來必然的問世:作為個體生命的人,將從這種基於對抗倫理的社會生活場景中被消失。

既然這樣,張貼廣告是為了誰呢?

對於藝術家而言,王慶松的創作還是在昭示某種藝術性的東西。和所有以俗世價值為創作基礎的藝術家一樣,他們都擁有非常強烈的生命情感和主體意識,他們對於這個轉型社會的現實的全部批判乃是為藝術的出場做預備。這就是為什麼王慶松在同年把矗立在北京CBD的華貿中心的巨幅廣告的文字改成“王慶松作品”的原因,也是這張名為《大廣告》的實際所指。以廣告形式創作的作品,雖然旨在揭露社會生活的華麗虛假,但其隱含的內容卻非常真實。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