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符號學的是與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25 09:36:03 | 文章來源: 三聯生活週刊

包羅萬象的神話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英語教授詹姆斯-西頓説,文本主義曾經是一種只有研讀德里達的作品的人才知道的概念,它認為應該把世界看做文本。現在,它跟心理分析和新歷史主義等理論一樣,從炙手可熱變得不那麼流行了。但文本主義獲得了新生,成了一種向大學新生教授的世界觀。文本主義讀本《世界是一個文本:寫作、閱讀和思考文化及其背景》2008年出了第二版,宣稱“我們應該把整個世界看做某種能夠也應該解讀的東西。簡而言之,我們能夠把世界看做一個文本”。該文集序言中説:“世界是一個向闡釋開放的文本這一觀念源自符號學,符號學的主要觀念是,一切事物都是一種符號。”掌握了符號學的學生解讀對我們的世界這一文本時會更加具有批判性,更有想法。書中提到的文本包括人際關係和人。編輯甚至説連讀者也是一個文本,值得或有待於他人的解讀。

無疑,把事物、情境或人看做文本有些用處,但人的身體跟文本不同,傳統的文本一旦印好就不會變化,人卻在生長變化,有時會生病,最終會死亡,人的死亡可以跟書的絕版相比較,但也有很大差別。另一方面,世界是一個文本這一概念很大程度上源自對德里達《論文字學》中一段原文的誤譯,他的原話更準確的翻譯應該是“沒有外在文本”,而非“文本之外別無他物”。後者之所以著名是因為它比前者的表述更加極端,與我們的常識相矛盾。美國哲學家理查德-羅蒂説,這無異於誤導性地説我們不應該把現實看做清楚明白、不戴面具的、赤裸裸的東西。

“文本之外別無他物”另一個吸引人的原因是,現在年輕人在尋找其身份認同,廣告提供了一種回答。廣告告訴我們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遊戲,我們購買的一切都是一個符號,告訴別人關於我們自己的資訊。一種認為我們都是文本的哲學是與這個時代合拍的。學習與這種哲學有關的技巧,我們就可以熟練地發送我們希望別人去解讀的資訊,並熟練地解讀我們接受到的資訊的言外之意。

蘇珊-桑塔格曾經認為癌症是一種文本,表明一個人有著嚴重的負罪感、緊張、壓抑,即很小資。她因此宣稱“白種人是歷史的癌症”。但她自己身患癌症後她得出結論説,有些東西,像癌症和任何疾病,不應該被看做是隱喻,癌症不過就是疾病,不是詛咒、懲罰,或令人感到尷尬的事物,沒有什麼含義。文本主義對大學教授特別有吸引力,既然一切都是文本,評論家是最擅長解讀文本的人,他們就最具備理解一切現象的能力,文本主義使評論家有理由不需要費心去理解物理學或化學就可以評論科學理論。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