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許江評論包豪斯學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22 10:17:03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包豪斯,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詞語。所有對建築和設計有著基本了解的人,都知道包豪斯。但包豪斯卻又有著謎一般的內涵。它像一個神奇的郵包,穿透時空,彼此關聯。

我堅定地認為:包豪斯不僅指建造,而且指關於建造的場所。在這個場所中,建造既是一種使命,又是一種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統一體;建造既是一種亟待征服的對象,又是將自我塑造包蘊其中的信仰。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作為一個戰敗國,一方面在道德上、經濟上遭受重創,另一方面,在魏瑪時期卻又釋放出一種罕見的生命力。建造,正是這種生命力的表達,是這個國家重新爬起來的群體信仰。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包豪斯應運而生。

1919年,格羅庇烏斯在魏瑪發表《包豪斯宣言》,揭示了包豪斯學院的基本綱領,這就是:藝術與技術結合,手工與藝術並重,創造與製造同盟。這使得包豪斯學院本身成為一種理念,一個新思想的源頭,一場促進社會更新的藝術運動。

包豪斯學院雖然只存在了14年,但它的影響卻流傳至今。這是因為它的系統折射出了西方文明從工業期邁向創造期、産業結構和商品模式發生深刻變遷的時代的種種端倪,它的産品是我們藉以揭示這種深刻變遷的隱秘符碼的重要遺存。從馬塞爾·布勞耶設計的第一把鋼管傢具“瓦西利椅”所揭示的輕型金屬材料的消費傾向,到密斯·凡·德·羅為1929年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設計的“巴塞羅那椅”所引領的極簡而感性的設計浪潮;從漢斯·梅耶設計的“包豪斯系列燈”的批量化生産,到同樣由名師們設計的幾何形象組合的門把原型,這些收藏的背後不僅是一個設計與功能本身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商業模式和批量生産的逐漸成形和發展的歷史記敘。眾所週知,贏得後者所謂的新的商業模式要比前者困難得多。包豪斯所開啟的模式理念是努力為消費者提供新的生活方式,敢於向迎合常規的觀念提出挑戰。市場不是保守的,偉大的創新終要走向大眾。格羅庇烏斯後來在1942年成立美國通用板材公司,推廣預製板組合結構的建築模式,在這種由工廠來生産房子的、工業化、標準化的建設模式下,房屋本身就是一個預製板組成的包裹。包裹中是各種分工不同、可供互換的預製板,用於屋頂、墻體、地面。這種建造模式不僅于上世紀60年代在美國城市大改造中被廣泛運用,而且20年後在中國遍地燎原。我們至今都能感受到這種模式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包豪斯學院正是以其富於挑戰和開拓的變革精神創造了上世紀最早的流行的設計文化。包豪斯重視材料的變革,重視功能的實現,進而涌現出簡約的傾向。方形、圓形、三角形、直線、曲線最簡約。這種簡約帶來了“少即多”的構成思想,推進了代表機械美學精神的標準樣式,進而倡導工業設計的大眾靈魂,形成將批量生産推上歷史舞臺、將簡約審美植入大眾心靈的現代烏托邦思想。包豪斯的教科書所致力的正是這樣一種思想的洗禮和運動。落實在教學上,包豪斯學院一方面幾乎強制性地推行其基礎課程,憑藉拼貼不同材料和質感來激發個人的創造力;另一方面強調手工的訓練、上手的培養。學院需要眾多的車間,學生在這裡進行實材的勞作,並隨之培養起一種質樸的心手合一的上手思想,實現機械時代對於生活統一體的美學變革。包豪斯學院矛盾重重,起初的基礎教學的表現主義思路與後來實行的構成主義也有明顯分歧。但其通過教學實驗致力於專業藩籬的跨越、服務大眾的追求,進而實現新的美學變革,卻是其思想的核心。正是這個核心,在上個世紀漫長的時期中被作為一種日趨流行的設計文化播揚開去,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生活,影響著相關的每一本教科書,直至今日。

我們可否從包豪斯革命中借取資源性的因素,激活中國傳統的造化之鏈與當代生活的關係,建構起具有當代中國特性的生機勃勃的創造的地平線呢?這正是我們的理想,也是包括收藏和藏品臨時展在內的腳踏實地的工作。包豪斯,這個神秘的包裹,當它的內涵在我們面前坦露時,理應展開我們與這些歷史遺存之間的思想和藝術的對話。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