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境域與本土資源中,提倡對本土資源的關注,做好活化本土資源的工作,警覺全球化;在傳統文化和電子技術文化的環節中,提倡傳統文化的堅守,在傳統文化和技術發展的同時,警覺藝術創作的技術化現象;在人文關懷與時尚娛樂的環節中,提倡人文關懷,警覺一味的娛樂化。
中央研討文化體制改革,提出抵制“三俗”現象十分必要。最近李長春同志在北京觀看《不負丹青——吳冠中紀念特展》後,對吳冠中先生的藝術、人格、精神給予很高肯定。蔡武部長在全國文化廳局長會議上,對今天的文藝創作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值得文藝工作者深思。
提倡心靈閱讀
早在多年前,我曾圍繞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新四化”即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市場化背景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多次提出今天的藝術創作要關注全球境域與本土資源、傳統文化與技術文化、人文關懷與時尚娛樂潮流共生互動的環節。在全球境域與本土資源中,提倡對本土資源的關注,做好活化本土資源的工作,警覺全球化;在傳統文化和電子技術文化的環節中,提倡傳統文化的堅守,在傳統文化和技術發展的同時,警覺藝術創作的技術化現象;在人文關懷與時尚娛樂的環節中,提倡人文關懷,警覺一味的娛樂化。其中,一味的娛樂化是以感官娛樂為目的,取悅于淺表肉質快感的文化傾向,“三俗”,正是娛樂化的極端現象。
在這“三俗”中,庸俗是要害,低俗是現象,媚俗是集中表現。為何説庸俗是要害?因為庸俗指的是人沉溺在庸常墮落的狀態中而不自覺,自甘平庸、自甘淺薄而又洋洋自得,自己不要好還自以為得意,它是最有害的。庸俗的後面是一個人、一個社會失去向上向好、自強自立自新的目標,跟著流俗的低端走,甚至討好、取媚于這種低端。所以,我們要抵制“三俗”現象,警覺文藝創作的一味娛樂化,重視人文關懷,提倡心靈閱讀。我們要強調藝術創作服務大眾,在反映生活和人民感情方面充分大眾化的同時,強調文藝創作在精神上陶冶人心,實現引導人們向上向好的“化大眾”的使命,在強調藝術語言淺顯明白之時,也要強調思想的深刻性。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説之所以出現了“三俗”現象,是因為觀眾喜歡,仿佛“三俗”是大眾文化的必然結果,這點,我們尤其要甄別清楚。藝術作品有兩個衡量標準,一個是歷史的,一首詩一首歌千古絕唱,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文化史的里程碑,一本書一張畫,代表了這個時代的文化進步、思想進步和技術進步,達到了一個時代的高峰,這就是歷史的評價,這個歷史指的往往又是文化專類史。而另一個標準是人民的,人民喜歡,人民傳頌,它成為人民的心靈表達,成為一個民族的心靈特徵。歷史的和人民的標準是相通的,但兩者的被承認卻並非是共時的。古往今來的藝術創作,都遭遇過這樣的窘狀,比如梵谷,他的作品謳歌生命充滿激情,但在生前他的繪畫卻不被人們承認,所以,要把兩個衡量標準把握清楚。另外,人民不等於大眾,人民是歷史性的概念,是民眾的總稱,而大眾是日常生活的大眾,是可以被量化的,用來民間説事的,大眾文化指的是城市化生活中,民間自發生産的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本身帶著民俗的特點,帶著一時一地的風俗氣象。但民俗不等於低俗,民俗的涌現不等於媚俗,民俗的被尊重更不等於庸俗。只有當流俗中的某些低端的東西,在市場機制中被誇大複製、取媚於人性的猥瑣頹廢之風的刻意訂制,才成為“三俗”,這點應當警惕。
呼喚大氣史詩
在今天媒體資訊、網路資訊的時代,隨著資訊傳播工具的變化,隨著手機、微網志、QQ等新的傳播和交流平臺的大量使用,實質上已經産生了新的公共空間。在這個虛擬的卻又無邊的公共空間,無限量的創作個體在這裡發聲,無限量的資訊在這裡被交流。今天的眾多報刊都會整版地出現來自這些空間的聲音,它以自由、快捷、多樣來呈現向好的勢頭。但另一方面,這種快捷的公共空間其簡明短快的資訊方式正在催生著新生一代的獨特閱讀,一種“細瑣化”的閱讀方式——滿足於細瑣多變的短訊息,而缺少全局性的胸壑。那種大部頭的史詩,氣壯山河、浩然彌哀、厚積淵深的閱讀,對於人心深厚的錘鍊正在消失,卻以為讀短信即讀報,讀報即讀書,讀書即讀世界。久而久之,思維方式變得零碎和細瑣,那個統領世界,氣壯山河的人心也變得零碎和細瑣。
再看電視上接二連三的種種選秀節目,那些所謂的越來越開放的秀態,所謂的點擊率拉動的正是這種不健康的呼聲。
培育主體精神
我們還應當關注媒體社會中的“稚化”現象。有些媒體人太年輕,對社會和生活中的許多事情缺少判斷,他們在心裏構建了一個虛擬的大眾群體,這個群體是不喜歡讀書的,不喜歡講大道理,是樂於嘻哈打鬧的。上個月,我應邀參加一個電視臺錄製吳冠中先生的專題,當我介紹吳先生的藝術和精神時,一位編導衝上臺要主持人閉嘴,説邊上的青年學生快睡著了。但邊上的學生都齊聲答覆:我們沒有睡著,我們願意聽。接著主持人又不厭其煩地介紹了吳先生的畫賣了多少高價,創造了多少價值,問我的感受。我説,這些價格與我毫無關係,我是衝著吳先生的畫、畫中的精神來的,這些精神無價。我這樣説,是擔心一些媒體的“稚化”現象,將觀眾綁架了,他們低估了觀眾的眼光,他們俗化了人民的心靈。所以我建議青年文藝工作者要多學習,魯迅先生説:“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説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説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所以在今天這個媒體社會與大眾文化相糾結的時候,青年朋友尤當注意。
我想,今天的文藝工作者,一定要響應中央號召,珍惜大好時機,領認時代的使命,努力學習。我還是提出我一貫的主張,文化工作者要做到八個字:行健、居敬、守律、常樂。首先要行健。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健,勃勃向上,拒絕平庸,自強不息,刻苦努力,這個自強不息的“自”,便是中華文化的主體精神,這個主體精神既不是一般的地域觀念,也不是一般的時間觀念,是中華民族在創造新事物時根蒂處原生的力量,是根系處代代相傳的精神特性。其次是居敬,就是要對文化、對經典、對歷史、對人民滿懷敬意,第三為守律,遵守事物發展的規律,第四要常樂,中國人認為,“學”就是遊于藝,不僅自己而且帶領眾人遊于藝,不僅獨樂樂,而且眾樂樂,讓大家遊於心靈相安、相樂的境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