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高校自主招生頻引爭議 公眾盼多元選才為教改探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07 09:11:46 |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網

熱點事件拷問社會道德 公民教育從“舉孝廉”開始?

不久前發生的佛山女童小悅悅被碾壓事件引發各界反思。有學者將悲劇事件的根源歸結為公民教育的缺失,認為學校應增加公民道德教育的內容。

事實上,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已寫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但在具體實施層面,卻沒有政策和配套措施的支援,很難落到實處。

北大成為第一所對學生道德品質提出明確要求的名校。該校在2012年自主招生遴選條件中,明確規定“不孝敬父母,不關心他人,從未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有不良誠信記錄,考試作弊、受到處分或有其他違法違紀違規行為”的學生不得被推薦。

這種類似于古代“舉孝廉”的招生政策受到各界密切關注,其中,第一項“不孝敬父母”更是引發諸多爭議。網上形成了兩股針鋒相對的意見。有網友為新規叫好,認為百善孝為先,此舉應該大力推廣。也有網友對此質疑,認為對學生道德品質的考核缺乏實際可操作性,最終會流於形式,達不到什麼實際效果。

事實上,在當前公民教育存在欠缺的情況下,高校招生“重德行”,其指向性意義尤為重要。成千上萬的中學生可以在這些看似生硬的標準面前躬身自省、不斷提高道德修養。從長遠來看,亦有助於社會道德水準的提升。

高校自主招生漸呈“抱團”之勢 能否改變“一考定終身”?

高考制度曾長期最大限度地保障著人才的公平選拔,但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其弊端業已不斷凸顯。“一考定終身”的機制和“大一統”的模式廣受詬病。

自主招生則成為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擴大高校自主權的重要措施。自2003年開始,中國就通過實施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選拔制度改革,允許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額,以選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發現的有特殊才能的學生。

八年來,高校自主招生考試亦逐漸由各校分別舉行演變成“抱團”進行,實行“聯考”,形成四大聯盟,即“華約”派、“北約”派、“工科”派和“京都”派。這四大聯盟一共有34所高校,其中大部分都是“985”高校。

針對自主招生聯考的幾大門派,輿論反映不一。支援者認為,自主招生聯盟為探索一年多次高考作了有益嘗試,是今後多層次、多批次高考的雛形。反對者則認為,現在的自主招生聯考,只是為了搶奪“尖子生”的競爭手段,沒有什麼意義,並且還變成了大面積的“小高考”。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已明確提出,要“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探索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的辦法”,“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

因此,自主招生聯盟不啻為高校招生改革的有益嘗試。對於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自身而言,未來應致力於促進這一招生新模式的發展完善,不斷優化人才選拔機制,促進中國高等教育的公平合理髮展。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