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清華大學在自主招生中推出A計劃和B計劃,並首次推出專門針對欠發達地區考生的試點方案。其B計劃就是申請人必須長期在欠發達地區學習和生活,他們應當是在同等條件下綜合素質和學業發展最為優秀的學生,對這些學生除了初試升級可以放寬之外,在復試當中更加注重對學生心理素質,學生志向的綜合考察。
這是自主招生改革中,值得關注的改革動向。清華大學自主招生B計劃的推出,對於消除公眾對自主招生偏向城市學生,不利於不發達地區、農村地區學生的質疑,有著積極的示範作用。
我國高校自主招生從2003年開始試點起,有關農村、不發達地區學生,將存在競爭劣勢的質疑就一直不斷。具體包括兩方面,一是農村學生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筆試和面試),難以承擔高昂的趕考成本;二是農村學生在自主招生面試中,不適應“城市化”考題,如果面試考察溝通能力、社會閱歷,問學生是否有出國遊學經歷,肯定得分要低於城市學生。因此,曾有建議指出,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對農村學生,要考察不一樣的綜合素質,諸如農活之類。
這當然有“玩笑”成分,但怎樣在自主招生中,注重公平公正,關係到這一改革的成敗。在美國大學的自主招生中,對於貧困家庭子女的厚愛,是有目共睹的,依照大學的多元評價體系,父母學歷較低、家庭經濟貧困、來自教育不發達地區的學生,會獲得“加分”評價,如果一名家境富裕學生和一名貧困家庭學生同時申請,假使兩人的學業水準測試成績相當,中學表現也差不多,學校會傾向錄取貧困家庭學生,甚至給予其獎學金。這實質體現了教育作為社會公正調節器的重要作用。
我國自主招生的高校,在過去七個年頭中(從2003年到2009年),並沒有理睬公眾的質疑,依舊故我地舉行自主考試,對農村和城市、不發達和發達地區的學生實行一樣的評價標準。這引起更為強烈的反對之聲。不少輿論將重點大學中,來自農村學生的比例的減少,也歸罪于自主招生的推進。從去年起,這種情況開始轉變,清華大學、上海交大等五校推出“五校聯考”,這就一定程度減少了學生趕考的壓力,今年,“五校聯考”進一步擴容為“六校聯考”;而此次清華推出面向欠發達地區的B計劃,有助於更為公平公正地考察不發達地區學生的綜合素質。當然,怎樣執行B計劃,包括究竟佔多少名額,如何防患權勢階層利用B計劃“搭便車”,還需拭目以待。
這是一種社會輿論與學校辦學的良性互動。雖然如何辦學,是高校的自主權範疇,社會輿論似不能干涉,但對於我國大學來説,情況頗為特殊。在發達國家,自主辦學的大學,都有大學理事會(或董事會)治理結構,大學理事會(或董事會)負責學校的重大戰略決策,由於理事會成員有不少來自社會各界,因此往往在決策中,會重視社會需求。我國大學現在擁有了少量辦學自主權,但卻沒有理事會治理結構,因此,社會輿論就是監督學校辦學的重要力量,形成互動機制很重要。這也進一步啟示我國大學,應該著手建立大學理事會這樣的治理機制,讓自主辦學更穩健,從而得到社會的認可。需要注意的是,就在清華推出B計劃的同時,北大加大“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力度,而入選的中學,都是各地的重點中學,農村普通中學更是沒份,這表明,推進教育公平面臨艱巨的任務,而建立合理的大學治理機制,有助於大學的辦學戰略,將公平作為基本的出發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