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數字中國畫:當國畫創作與電腦聯姻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01 09:46:00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報

興風狂嘯者(數字中國畫) 張旺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網上發現一些精巧的畫作,有月朗風清的李白舉杯獨酌,有俏若春桃的狐女俯首晗眉,有頑皮小兒柳下戲牛吹笛,有鬚眉老翁山前閒敲棋子。或清雋疏朗,或錯彩鏤金,線條流暢,生動傳神。一路尋過去,才發現原來是用電腦畫出來的,不禁驚絕。科技與藝術的關係總是曖昧不明,或令人歡欣,偶爾也遭人詬病。當文學作品創作者放下紙筆轉向電腦,當電腦毛筆字悄無聲息地興起,而更偏重於視覺的國畫,居然也與電腦結上姻緣的時候,會是怎樣的一種情形?數字國畫是如何實現的?它與傳統國畫、與一般CG藝術有何區別?記者走近了多年潛心探索數字藝術與中國繪畫結合途徑的數字國畫家、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南開大學數字中國畫創作研究中心管理者之一張旺,請他來解答這些新形式帶來的疑惑。

藝術的技術層面,看數字國畫如何實現

傳統作畫講究外師造化、內法心源。那麼用電腦畫國畫,具體是如何得之於心而應之於手的呢?張旺講解了大致過程,基本工具為電腦和數位板,步驟如下:

首先,在背景上另建一個圖層畫草稿(即“起稿”);然後,分不同部分(如皮膚、毛髮、衣服、飾品等)在不同的圖層裏勾線(即“過稿”);接下來,還是按不同部分在不同的圖層裏平涂上色(即“罩染”);繼而,暈染出體積感、層次感(即“分染”);而後,反覆審視若干時日,不斷尋找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問題,不斷修改。

畫面上的每個部分,都是一筆筆畫上去的。只有非常少的重復部分,比如衣服上的圖案,是先畫出一個完整的,然後複製、粘貼到不同的位置上,再根據衣紋的走向進行細節修改。

儘管電腦複製、粘貼技術極為便利,張旺在創作中也很少會拿材料庫裏的東西來用,尤其是像當下正在創作的《大鬧天宮》類的作品,其主要目的是向古典致敬,因此連細小的花紋、圖案都不曾複製、粘貼。“多年的創作經驗讓我深知,一時偷懶用複製、粘貼弄出來的東西,是經不起仔細玩味的,多看幾眼就會發現僵硬。”張旺説。

隨心而作,能事不受相促迫

古人云:凡畫,氣韻本乎遊心,神彩生於用筆。數字中國畫之“筆”也給張旺帶來很多便利之處。

首先,工具準備比原來要簡潔許多,使用起來也輕鬆,創作中間再也沒有蘸水、洗筆、調顏料、補膠礬等牽扯注意力的工序。一支筆從頭畫到尾,能讓創作者把精力都集中在畫面上,充分調動創作思維不受外界影響。其次,隨時可以停下來思考,不再擔心顏料或者墨變幹導致無法接著使用,使創作變得更加從容,基本可以實現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所描述的“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的理想創作狀態。再有,新工具為中國畫創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修改空間。以前是落筆難改,現在是修改次數不限。宣紙上由於一筆之差出現錯誤帶來種種的懊悔,在數字繪畫中是不會有的。在傳統創作中無法要求畫家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做到面面俱到的美,而在數字國畫的創作環境中可以放大到12倍來觀察,就有條件向“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理想境界進一步接近。

數字中國畫是由CG藝術發展而來,得益於近年的微噴技術提高,數字中國畫又與一般的CG藝術開始有所區別:作品在電腦上完成後,可以經過微噴輸出到各種宣紙上,再施以丹青與輸出的顏色混成一體,增加其色彩的厚重感、層次感,而後題款加印,使作品具有了唯一性。因此,在張旺看來,目前數字中國畫像是一座尖塔,搭建在中國畫和CG藝術兩種堅實的基石之上。

“中國畫為源頭,我只是換了一支筆而已”

張旺曾就讀于南開大學國畫係,受教于范曾、杜滋齡,對國畫有系統的學習。對於張旺來説,數字中國畫不但不是與國畫分道揚鑣,反而是在新的時代、新的技術環境中對中國畫的一種發自肺腑的致敬,也是對其個人中國畫創作道路的延續、發展。張旺在數字中國畫的創作中所應用的繪畫語言來自中國畫,無論是審美標準還是創作方式都來自中國畫這個源頭。“我的作品,也是一筆一墨畫出來的,依然是按‘六法’的宗旨來畫,並非一般電腦美術作品的拼貼製作,它也講究中國畫特有的‘筆情墨趣’。與前輩們的不同,僅在我換了一支筆而已。”他説。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