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到底為什麼要念藝術碩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7-20 09:52:12 | 文章來源: am post

   第三部分:如何“調教”背景風馬牛不相關的學生?


  學生的“超”多元背景


  我們看到看到現在的藝術課程,十分注重多元或不同話語的交流,可是大家都覺得這種多元差異性亦有其問題,就是學生的素質。陳育強不諱言,中大這幾年藝術碩士學生的品質非常參差,遠比藝術學士大很多。因為學生來源太多元,例如有人是讀“科學”或“新聞系”:亦有剛畢業的,有的手作技能高,有的思考能力比較好。


  有些學生藝術基礎能力不高,但背景有趣,所以有時他們的思路很奇特,會從一些完全外行人或很基本的角度切入,對老師的挑戰非常大,但這亦迫使大家都要從一種既定的框架中跳出來­­——正面一點來看,這種陌生感,或許會令運作效率減低,但恰恰是香港藝術環境需要的一種挑戰性創造。


  為封閉的思考系統帶來衝擊


  何兆基同意學生來自多元的背景是兼讀課程的普遍現象,在操作上的確存在一定困難,認為不同的院校在這方面須有心理準備,例如如何制定可行的教學目標及課程,以照顧不同學生的需要及期望。而曾任香港藝術學院高級講師/藝術碩士課程主任的何兆基回想起,過往香港藝術學院的學生目標其實非常清晰,但欠缺衝擊和跨科的交流,作品欠缺驚喜。所有,他認為學院必須在多元、無定向與專業性之間取得很好的平衡,最重要是要清楚各分科的性質及方向。


  對於藝術碩士課程要為不同背景的學生提供“門檻式”的教育,香港藝術學院講師及學科統籌黃麗貞提出質疑:藝術碩士課程的收生目標為在職人士,如果香港真的需要培養大量“藝術仲介人”,為何要在碩士培育,而不從專上或學士課程開始?


  面對此一提問,陳育強回應,要培養藝術家。從一種技巧層次來看,學生必要有一定的本科訓練才能有能力“進階”理解藝術,而要成為“藝術仲介人”,重點和有趣之處就在於藝術與不同的學科知識(如法律、建築、科學、生物學等)或經驗産生的化學作用,催生出另一種藝術和文化實踐。


  陳育強更希望通過開辦藝術碩士課程可以為學士的一種習以為常的思考和作業系統帶來衝擊,開始或許有若干對資源分配上的意見,但慢慢就建立溝通和分享。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