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正有一大批非京籍學生家長為子女爭取在京高考權。
今年北京兩會期間,針對非京籍學生在京不能參加高考的現狀,市人大代表朱麗俐等13人聯名提交議案,建議放開“準入”門檻,允許具備一定居住和就讀年限的考生,在父母提供相應年限的社保和納稅證明後,允許其在京高考。
須納入人口調控政策框架中考慮
市教委4月做出回復稱,人口不斷膨脹已經成為了北京建設現代化城市需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北京市正在研究關於人口有效調控的政策措施,在京務工人員子女在京參加中高考的問題也必須納入北京市人口有效調控的政策框架中考慮。
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門認為,教育的公平只是一種相對的概念,而且還應具備一個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統一前提。這個前提,表現在高考報名資格問題上,目前只能是按照全國統一的高考報名政策操作。
儘快研究高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市教委建議由市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在首都人口規模有效控制總體政策框架下,儘快研究京外戶籍人員子女在京參加高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市教委將分析在京務工外地戶籍人員子女在京就學情況及其他省市的解決辦法,研判逐步開放在京務工外地戶籍人員子女參加中高考對北京市教育的影響,為市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分析
考試不統一 回鄉路艱難
隨著各地課程改革的鋪開,各省的高考方案也千差萬別,給回鄉高考增添了很多困難。與過去全國統一命題時相比,現在回鄉高考的難度已今非昔比。而教育部此前關於借考的規定,在分省命題越發普遍的情況下,其作用已微乎其微。
在此情況下,如果想回鄉高考,學生最好能在中考之後就返鄉就讀;而對於已定居北京的非京籍家長而言,這意味著,要麼選擇放棄事業,回鄉陪讀;要麼選擇孩子回鄉,成為留守少年。一些家庭選擇在孩子高三最後一年或最後一個學期,把孩子送回家鄉;而另外一部分家長則選擇放棄國內高考,轉而選擇出國學習,躲過戶籍的限制。
追訪
盼望政策放開 做好回鄉準備
作為綠卡族的一員,李女士一方面盼望著政策放開,一方面也做好了女兒回鄉高考的心理準備。李女士説,孩子從小學二年級就來到北京就讀,到現在已經整整10年了。“政策調研究竟還要進行多久?我的孩子還趕得上嗎?這些都不是我能決定的,我只能做兩手準備。”
放棄回鄉高考 轉而主攻出國
章女士的女兒小丁今年高二,就在前天,她剛剛參加了第二次SAT考試,從香港回到北京。多年在京生活的小丁現在已經聽不懂家鄉的方言了,她最終放棄了回鄉高考。章女士説,這條路異常艱苦,而且要付出大量金錢,外語輔導和報考費用不少都是借貸而來。本報記者 王佳琳
個案
母親為“異地高考權”奔走5年
兒子畢業後 無奈“被出國”
端午節小長假期間,一項關於外地戶籍學生在京升學的民間調查正在進行。“5年了,年年呼籲、寫信,到頭來仍是無奈!”6月5日一早,李女士身穿印著“教育公平”的文化衫,趕到百榮世貿參加非京籍學生家長在高考前夕的“呼籲簽名活動”。
李女士全家來京已10年,兒子小志從小學二年級在京借讀,今年在人大附中上高三。因為沒有北京戶口,小志無法和同學一樣參加今天的高考。“他申請了美國的學校,目前正在辦簽證。”李女士説,就連護照、簽證和港澳通行證,也必須一次又一次回黑龍江老家辦理。
“其實我們早已預料到這個結局。”四年前,兒子初三,李女士通過申請“綠卡”(北京居住證)為兒子爭取到了在北京考高中的機會,“既然決定留在北京讀高中,我和老公就意識到要儘快幫孩子選國外的學校,以備無法在京高考。”李女士説,兒子是“被出國”。
在美國讀大學,算上學費和生活費,僅本科四年就要比國內大學多付出100萬元人民幣。李女士和老公拼命工作,攢錢。從西南四環的家到北四環的單位,李女士每日6時出門趕公交車,幾乎從不打車,也很少添置新衣服,甚至計劃過把在北京的房子賣了為兒子籌學費。
李女士説,兒子一模、二模的成績在班裏都是上游水準,“這樣的成績,結合小志就讀的學校和班級,考上一本應該沒有問題。”然而高考在即,小志計劃留在家裏,看看史書。
對李女士年復一年的呼籲,兒子和丈夫都不支援,“他們覺得現狀很難改變”。走出百榮世貿的活動現場,李女士説:“為了像我兒子一樣的非京籍孩子,我想堅持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