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現行教育體系外的“私塾教育”能否重煥生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10 09:19:31 | 文章來源: 羊城晚報

1 深奧晦澀的古文對孩子來説和小雞小鴨一樣可以認知?

2 三四歲的孩子也要讀書破萬卷

3 孔子與空調和諧共處在別墅私塾

4 師生在“明德堂”的牌匾下合影

私塾,這個在上世紀初已經消失在中國教育體系裏的概念,今天又被重提,它們的辦學理念也引來許多爭論。目前,廣州已有十余傢俬塾,因為全日制的教育方式尚無合法身份,各私塾均以低調行事。明德堂創辦人陳先生少見地接受了面對面羊城晚報的採訪,暢談自己的辦學體會。

只讀“老莊”不讀《三字經》

陳先生大學時就讀文科專業,對經典書籍本身就很感興趣。創辦這所“私塾”時,他也借鑒了中國很多其他“私塾”的經驗。“當時我的孩子説想要讀經典,我和妻子都很認同,所以一年半前我自己才開辦了這所‘私塾’,現在我兒子六歲半,在大班讀書。”

陳先生説:“我們都是從‘四書’入手,繼而讀《易經》、《詩經》、《老子》、《莊子》。而像《三字經》、《千字文》這樣的書,我們根本不會教他讀,因為在讀過那些高深的經典以後,這些對孩子而言就太簡單了。”他認為,讓孩子從難的、高深的書籍開始讀,不僅在讀熟後能讓孩子有成就感,而且他還能認識很多字。再讀別的書,就會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陳先生表示,雖然經典教育是從“高”到“低”,但孩子的一生中還會有很長的時間讓他們對這些經典理解、消化,這也是為什麼“私塾”裏的老師不給孩子作任何講解的原因。“讓小孩子單純一點、天真一點,並沒有什麼壞處。相反,現在給他講解書本的意思,是過早開發他的智慧,都是‘小聰明’,不足以為‘大智慧’,反而堵了孩子的悟性。”陳先生説,“我們主張孩子讀書‘不求甚解’,讓他在以後的生活中自己去領悟書本的真理!”

私塾的孩子都喜歡讀經

陳先生引用了《大學》中“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一句來表達他對現行教育體制的憂慮。“現在中國的教育對實用性方面很關注,但是卻忽略了內在的道德要求。但實際上,德才是最根本的,一個人有才但無德是很可怕的,沒有道德的指引,‘才’可能並不會用在恰當的地方。”

陳先生認為,現行教育體制的最大問題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許多家庭是抱著急功近利的心理讓孩子接受教育的。

而讓孩子接受經典教育的家長,他們又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態呢?陳先生認為,這些家長自身崇尚經典,對孩子將來的發展有清晰的理念。

陳老師表示,他的“私塾”裏也曾遇到過不愛讀書的孩子,但當這些孩子沉浸在這種“人人都讀經”的環境中時,他也很容易受到感染。“第一個星期或許他走來走去,不願意讀;第二星期他就能坐下來,看別人讀;第三個星期,他就開始自己讀了。”陳先生説,“時間越長,孩子越喜歡讀經,他們覺得讀經是一種快樂的事情,也不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漫長,相反,有些孩子在下課之後還想讀。”

家長不適合私塾會拒收

短短一年半,明德堂現在已小有規模,有學生70余人,老師(包括後勤在內)20余人。陳先生介紹,孩子中,既有那些在原來的學校學習好的孩子,也有一些表現不是那麼好的“問題”孩子,各一半。學費則每月兩千元,把孩子送來的家長,以家庭經濟條件中上的為主。

不過他也舉了一個例子:“並不是富人家的孩子都收,曾經有一位家長送孩子過來,想多交點錢讓孩子受到特別照顧,但被我們拒絕了。這其實還是反映出他對孩子不放心,不夠尊重老師和‘私塾’教育。”其中也有一些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但家長堅持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私塾”裏讀書。“對於一些困難家庭,我們也酌情採取減免費用的政策。”

他還説,教書的老師並沒有文憑上的限制,既有來自正規師範院校的老師,也有學生家長。而他在聘請老師時的要求不高,就是希望老師自己也愛讀經典,真正能夠“心定”地和學生一起生活、學習,富有責任心。“老師的工作其實並不輕鬆,一整天和小朋友在一起,還要能定下心來帶孩子讀書,看似簡單,實則不易。”

目前來看,陳先生對自己的“私塾”比較滿意。他堅信,這種教育方式將來會引起更多關注和重視,但“私塾”教育並不容易,也很難成為教育的“主流”,“我希望將來體制內的教育會引入‘私塾’教育的這種內容,強調孩子道德品行的發展。”陳先生説。記者余穎 實習生 李丹瑤/羊城晚報記者 陳文筆(羊城晚報)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