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江岸教育“十一五”和諧發展(組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14 08:54:45 | 文章來源: 漢網-長江日報

Special Report

加強辦學“品牌”意識

擴大優質教育服務

本報訊以“和諧教育”享譽全國的江岸區,近年來大力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辦學特色不斷彰顯,教育綜合實力和水準穩居全市前列。

過去5年,該區如何實現“品質優、特色新、品位高”的總目標?區教育局局長汪新昨日説:“江岸教育在區委、區政府領導下,實現了協調、優質發展,這幾年政府投入持續增長,學校建設不斷拓展,隊伍素質不斷提高,辦學品質持續提升。”

圍繞“一條主線” 基本實現和諧發展

“十一五”期間,江岸區教育局堅持以“和諧教育”為主線,著力推進各級各類教育之間、教育與社會之間關係的協調,整體提升了教育水準。

一是學前教育覆蓋面不斷擴大,學齡前兒童三年受教育率穩定在97%以上。

二是義務教育優質發展,小學生年度輟學率為0,初中0.1%以內。“流動花朵”在公辦校就讀率97%以上,均衡發展的水準不斷提升。

三是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省市級示範高中在校生比例為86%,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8%以上,高中毛入學率85%以上。

四是重視職教專業設置與課程改革的推進,中職畢業生就業率95%以上。

五是大力支援民辦教育健康發展。

六是通過常規、專項督導等方式,促進各級各類學校發展。

七是幫扶資助困難學生,保障“流動花朵”享受教育公平。

八是擴大民族教育規模與檔次,承接了“新疆班”建設任務。

九是繼續向特殊教育傾斜。

建設“兩個共同體” 有力促進均衡發展

“十一五”期間,江岸區教育局認真落實“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共同體”和“學校間均衡發展共同體”的建設。

局長汪新解釋:“‘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共同體’主要體現在決策過程中,不同階段突出不同主題,使各級各類教育得到新的促進和提高。‘學校間均衡發展共同體’,在部分初中學校建立。”

區教育局將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等統籌考慮,不同學段提出不同策略,如幼兒園“遊戲為主,快樂成長”,小學“落實兩基,減負增效”,初中“推進有效教學,有效管理”,高中“面向全體,狠抓中間,確保優面,注重特長”等,各級教育都能為上一級輸送合格畢業生。

武漢二中廣雅中學和市二十一中、武漢六中上智中學和市三十中、七一華源中學和市四十一中負責人分別簽署了《江岸區初中教育區域均衡發展共同體協作意向書》,結成了均衡發展共同體。

實施“三個規程” 全面提高教育品質

“十一五”期間,江岸區教育局以《江岸區中小學(幼兒園)教學管理規程》、《江岸區中小學德育管理規程》、《江岸區中小學體育衛生藝術教育管理規程》的實施為抓手,深化“育人為本、德育為基”的理念,增強了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深化“兩個關注”,提升課堂效益,提高教師專業化水準;加強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優化教學品質的監控,中高考成績全市領先;堅持倡導開展學前教育教學研究、小學“減負增效”與“‘兩基’培養”研究、中學“有效教學”研究等;深化高中新課程改革,武漢二中等一批優質學校的育人品質進一步得到全社會的高度認可。

完善“四條優質教育鏈” 有效形成品牌發展

“十一五”期間,江岸區圍繞“四條優質教育鏈”(即解放大道以南以二中、七一中學、鄱陽街小學、珞珈幼兒園為龍頭的優質教育鏈;解放大道以北以六中、解放中學、育才小學、育才二小、竹葉山幼兒園為龍頭的優質教育鏈;黃浦路以下以漢鐵高中、漢鐵初中、育才小學國際部、珞幼百步亭分園為龍頭的優質教育鏈;後湖新區以六中分校、體育學校、育二分校、實驗幼兒園為龍頭的優質教育鏈。)的打造,大規模進行資源重組和佈局調整。在撤並過程中,優質教育資源得到壯大,教育整體效益進一步提高。

增強學生公民素質

打造特色校園文化

本報訊上世紀90年代初,育才中學曾創造了享譽三鎮的英語特色教育。但步入新世紀後,由於政策以及生源的變化,英語特色班淡出歷史舞臺。

怎樣把“育才”這一品牌做強?近5年,這所普通的初中與“育才系列”中的其他學校實施共建,“抱團發展”。

校長張明輝昨日介紹:“‘十一五’之前,我校是‘育才系列’中相對薄弱的一環,學校如何實現內涵發展?我們一直在苦苦思考並著力解決。”

“育才系列”學校發揮自身優勢進行互補,併為其他學校提供優質教育資源,實現了硬體、網路、優秀教師、課改成果等多種資源的共用。

幾年來,育才中學在實現不同學段順利銜接上進行了研究和實踐:從小學到初中,重點研究不同學段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銜接;從初中到高中,重點研究不同學段的知識難度和學習方式的銜接。

張明輝説:“通過不同學段的銜接研究,實現了‘育才系列’內學校學生進入高一級學校的平穩過渡,並縮短了學生的不適應期。”

依託“育才系列”品牌建設,該校逐漸發展成為區域優質公平教育品牌,深受社會和學生的歡迎。隨著“育才”品牌的延續和擴大,該系列中的其他學校也辦出了獨特個性。

據了解,江岸區近年不斷加強辦學“品牌”意識,形成多個各具特色的系列:除二中、六中等老品牌外,在中心城區改造中,“實驗系列”(市實驗幼兒園、市實驗小學、市實驗初中、市實驗學校)迸發出新的活力;黃浦路以下尤其是百步亭地區,“漢鐵系列”(漢鐵小學、漢鐵初中、漢鐵高中)有效壯大了優質教育資源,滿足了群眾“上好學”的需求;“濱江職教系列”中的武漢市財貿學校和中職藝校,已整合為兩校多學區辦學,並加入漢口職教集團。

本報訊七年級女生李詩琴的媽媽意外骨折,只能躺在床上靜養。在母親養傷的100天裏,這個12歲的孩子不僅承擔起日常家務,每天還照顧媽媽洗漱、幫她按摩……上學期,這個懂事的女孩和另外9名同學被評為第二屆“十大校園孝順子女”。

解放中學校長胡水生昨日介紹,學校近年通過一系列活動,使“感恩”成為獨特的校園文化。

胡水生説:“讓孩子學會感恩,不是口頭上能教出來的,要讓他們感受到身邊就有學習的榜樣。”

去年,學校開展了以“念親恩”為主題的感恩敬老活動,請全校學生收集自己或他人孝敬長輩感人的真實故事、自製孝心承諾卡等,並開展“十大孝順子女”評選活動。

在江岸區,一大批中小學堅持以“尊重、和諧、執著、高效”為主題,以人文精神培養為核心,立足實際,不斷創新校園文化活動內容,拓展活動領域。通過走進中華傳統文化活動等專題活動的開展,不少學校的校園文化特色更加彰顯,成為江岸教育實現高品位發展的持久動力。

銘新街小學的“三公”教育(即遵守公共秩序、講究公共衛生、愛護公共財物)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享譽全國,如何在新時期進一步弘揚優良傳統?該校給“三公”教育融入了新的時代元素,衍生出“新三公”,即講究社會公德、樹立公平意識、增強公民素質,並成為得天獨厚的課程資源。

湖北大學教授靳國平評價:“銘新街小學的‘三公’校本課程,體現了學校的傳統與優勢,符合師生的發展特點與實際需要。”

2006年,武漢市教科院組織小學校本課程文本開發與教學設計評比活動,該校的“三公”教育校本課程榮獲一等獎,2007年又在全國小學校本課程文本評選中獲二等獎。

江岸區不少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也別具特色:育才二小以“生命教育”為核心,打造禮儀教育、感恩行動、心理輔導特色活動;90%學生是“流動花朵”的解放小學,把“習慣養成教育”作為突破口,開展“晨讀”和“午練”活動;市三十中長期堅持“人人能成功,個個有潛能”的理念,鼓勵學生培養熱愛讀書的習慣;武漢二中從2005年起告別假期補課,通過“十大走進”系列活動和社會實踐,讓學生走進社會,促進其全面和諧發展。

堅持科學發展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本報訊和善的老師,嶄新的校園,先進的教學設施,讓家住後湖同安花園的程敏喜歡上自己就讀的武漢市十三中。而在半年前,她的父母還在考慮是否送她到離家很遠的另一所初中。

程敏是該校七年級(2)班的學生,去年小學畢業後,由於當時後湖沒有一所初中,父母不得不想辦法花錢為她擇校。

程爸爸昨日説,去年8月,他無意中發現離家不遠的地方正新建一所學校,前去諮詢後,才知道這是異地新建的市十三中,當即決定讓孩子就近入學。“女兒在這裡上了一學期,感覺老師很負責,環境又好,家裏還省了一大筆擇校費。”

“十一五”期間,江岸區圍繞“四條優質教育鏈”的打造,進行了大規模的資源重組和佈局調整。截至2009年底,全區小學由過去的67所調整為44所,初中由39所調整為25所,學校佈局更加合理均衡,辦學效益日漸顯現。

據了解,同安花園所在的後湖新區已入住10萬多人,未來數年,人口預計達30萬到40萬人。近年來,江岸區教育局在該地區新建了兩所公辦幼兒園和一所小學,以滿足當地孩子就近入園、入學的需求,但由於沒有一所初中,不少小學畢業生只好捨近求遠,到離家較遠的地方讀書。

去年,為解決後湖新區“入學難”的問題,江岸區在武漢統建城市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大力支援下,在同安花園小區配建了一所初中和一所幼兒園新十三中和同安花園幼兒園。

為提升辦學水準,江岸區教育局將原市十三中整體遷入同安花園配建學校。創建於1953年的該校是中南地區唯一的華僑學校,1998年改為單設初中,2005年併入育才高中,2010年恢復獨立編制。

該區教育局投入5000多萬元建校的新十三中佔地32畝,建有1個田徑場、2個籃球場、一個羽毛球場和一個乒乓球場,計劃辦學規模30個班,目前完成了初中標準化學校建設,首批七年級學生已進校學習。

今後5年內,後湖新區還將新建1所高中,基本滿足當地孩子就近入學需求。

另悉,區教育局已將市二十中從高中學校過於集中的老城區,調整到原二七中學,擴大辦學場地和規模;同時在兩年內投入近億元,在百步亭地區新建漢鐵高級中學新校。

科學佈局學校

滿足義務段孩子就近入學

武漢市十三中學給優秀學生頒獎

本報訊一所原本很普通的高中學校,曾在應試教育的怪圈中苦苦掙扎。經過幾年課程改革摸索,不少學生通過校本課程的學習,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人生之路……育才高中在新課改中成功的經驗,備受社會關注。

校長任能祥昨日介紹,2003年,學校確立了“面向全體、關注差異,培養全面和諧個性發展的人”的辦學理念,並以學分管理和校本課程開發為突破口,努力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他説:“我們已開發出《插花的藝術》等26門校本課程,根據學生需要,還將不斷開發新的校本課程。”

幾年來,學校教學品質不斷提高,併發展成為省級示範學校,一批個性張揚的學生脫穎而出:在中國西部旅遊形象大使大賽中獲得總冠軍和主持人特別獎的黃慧瓊;在校獲全國青少年足球機器人大賽中學組冠軍、考入華科大後被譽為“從育才高中走出的智控奇才”的王慧;在湖北省首屆大學生創業大賽中奪冠並獲得武漢大學創業工作室獎勵的劉亦璇;未考上大學但畢業後直接被省京劇團聘為京劇演員的陸藝君……

2009年,我省啟動高中新課程改革。一年多來,江岸區穩步推進高中新課改,在課程開發、學分管理、教師培訓、通用技術實踐室建設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武漢二中、育才高中已被確定為省市高中課改樣本校。

據了解,江岸區是省級課程改革實驗區,全區義務段學校也在大力實施課程改革,加強備課組建設,積極開展有效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切實為學生減負。

鄱陽街小學是全國課改實驗基地,10年前,它也是我市第一家小班化實驗學校。近年,該校推行“陽光課堂”,注重學生上課時的思維活動。校長羅于平介紹,語文學科組嘗試“單元整組主題式教學”,把一個單元6節課的內容精簡成5節,老師在課堂上講“含金量”高的內容,把思考的時間留給學生,同時將課外閱讀納入課內完成,切實為孩子減負。

該校其他學科的老師也都在嘗試高效優質的教學,比如美術老師把美術課變成“美的課堂“,引導孩子們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等。近3年,該校語文、英語、體育、音樂、美術被評為武漢市先進備課組。

該區各初中學校的新課程改革,也在向縱深發展。

市八十一中採取“學習、實踐、反思”的策略,幫助教師領悟新理念;育才中學以《育才新教育導刊》為陣地,組織教師參加學科課改反思;解放中學大力推行校本研修,進一步促進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台北路學校在部分班級大膽嘗試“杜郎口教學模式”,受到學生和家長的認可。

力推新課程改革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全國優秀青年數學教師優質課比賽一等獎獲得者、武漢二中廣雅中學王新老師在上展示課

本報訊在武漢六中上智中學戴建勇老師的班上,有一群“城市留守學生”,他們的父母或離異,或外出打工,或忙於生意,孩子多半與親戚、老人一同生活。他們在物質上是富足的,但由於缺乏父母的關愛和有效溝通,普遍存在心理偏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何讓這群孩子融入集體、增強自信?戴建勇昨日介紹,他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開展各種活動。他曾組織了一次“食之有味”的主題班會,為這群特殊學生過集體生日,讓他們感受集體的溫暖。“一名父親很早就離開、在外公外婆身邊長大的女生,進班時性格孤僻,我讓她參與班級管理,學會與人溝通。現在她開朗多了,而且成績穩定,還成了我的小幫手。”

從教20多年,戴老師常常中途接班,和一些特殊孩子打交道,卻不放棄每一個學生。去年,他榮獲武漢市功勳班主任稱號。

江岸區的一些中小學,有不少像戴建勇這樣的好老師。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孩子;做一個真正讓學生心靈成長的班主任。”這是育才小學賀敬老師的教育信念。

賀敬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對那些優秀的孩子,她絕不偏愛,反而更加嚴格要求;而那些在品學上有缺陷的學生,卻會得到她的關心愛護和悉心疏導,使他們也能健康成長。

在教學中,賀敬還找到了讓學生“快樂讀書”的方法,她把作業作為拓展讀書的“陣地”,讓學生上講臺講課,不僅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也切實為學生減了負。

據了解,江岸區近年堅持科學發展,精心打造了一支師德水準優、業務能力強、示範作用好、社會知名度高的骨幹教師隊伍。

該區通過機構管理、編制管理、人員管理及教師交流突破,精簡500余人,進一步提高了人力資源的效益;5年來逐年加大教師交流力度,已有400余名教師參與區內邊遠薄弱學校、對口農村學校交流,義務段學校教師交流的比例達7%;通過首席班主任工作室、青年教師工作室、學科工作室、“兩個關注”等專項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目前,該區擁有在職省特級教師25名、省級骨幹教師76名、市學科帶頭人70余名、市優秀青年教師100余名、區學科帶頭人800名、區優秀青年教師1000名、市區優秀班主任600人。

一個發展任務: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

兩個發展主題:落實教育公平,促進均衡發展;提高教育品質,培養創新人才。

“三好”發展目標:辦好每一所學校,教育好每一名學生,發展好每一位老師。

把握四個維度:對接國家戰略,站在全局高度,突出江岸特色,反映人民願望。

〔數字“十二五”規劃〕

鄱陽街小學的孩子在學校的“跳蚤書市”淘書

育才小學賀敬老師和學生在班級漚肥實驗區前

本版撰文:記者黃徵通訊員樂鋼

本版圖片:學校提供

1、區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程;

2、區域性德育特色工程;

3、現代品質體系建設工程;

4、“兩個關注”發展工程;

5、學生個性發展工程;

6、教育人才建設工程;

7、校園現代化推進工程。

實施七項工程:

武漢六中上智中學戴建勇老師和學生在一起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