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教育評論:“A計劃”與伯樂傳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30 09:32:03 | 文章來源: 北京日報

日前,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負責人首次回應社會對於北大不鼓勵招收偏才、怪才的質疑。這位負責人表示北大希望招收綜合素質全面、學科成績突出、具備發展潛能的優秀學生,同時,2011年北大“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學生名單開始進行為期一週的公示。

清華大學2011年自主招生計劃將開闢“A計劃”和“B計劃”兩條特殊通道,其中 “A計劃”就是為了錄取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殊才能和發展潛力、並且綜合表現特別優秀的學生,這些學生只要在材料審核、筆試或者復試中任何一個環節有特別突出的表現,就可能成為“A計劃”的候選人,復試中將接受額外專門測試。

清華的“A計劃”是有傳統的。

錢鐘書畢業于清華大學,當年的考試成績是:數學僅得15分,但國文、英文成績突出,其中英文更是獲得滿分,于1929年被清華大學外文系錄取;吳晗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時的成績是:數學得了0分。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文學大師、歷史學家。

吳晗被破格錄取,是與胡適這個伯樂離不開的。吳晗在中國公學,就頗受校長胡適賞識;胡適在北大當教授,極力向清華推薦吳晗。錢鐘書、吳晗是幸運的,他們考大學時遇到的不是“唯成績論”的老師,所以才有幸有了高等教育經歷。

偏才和怪才從來不缺才華,缺的是伯樂和土壤。之所以在今天,關於偏才怪才的質疑不斷,根子就在目前應試教育的體制模式。在這種體制下,學校、老師喜歡的往往是考試成績優秀、參加各類比賽競賽屢屢獲獎、手裏的各種證書一大把、又積極向上乖巧聽話的孩子,而偏才怪才們卻只是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優勢,未來又充滿變數,他們在素質教育下或許能夠如魚得水,而在應試教育下往往是一籌莫展。從他們身上很難看出未來成功者的端倪。這或許就是包括北大在內的一些高校,從招生制度上就不喜歡所謂偏才怪才的重要原因。

當伯樂是需要勇氣的。校長們也喜歡向高校推薦一些成績優異全面發展的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這是因為,被校長推薦上北大的機會,在當前的語境下是稀缺資源,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和監督,加之偏才怪才的衡量缺乏硬邦邦的標準,於是,幾乎沒有校長有足夠的勇氣冒著輿論的“槍林彈雨”給那些偏才怪才一個上北大的機會。他們只得採用最保險、最沒有爭議那個標準——考試成績,規避選偏才怪才可能導致的風險與爭議。

當然,要想創造偏才怪才脫穎而出的條件,單靠幾所高校的招生取向的改變,單靠幾個中學校長慧眼識珠的發現、力排眾議的推薦,是無能為力的。要避免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就要從中小學的教學目標設計入手、從教育方式入手,重點培養學生獨立的科學精神和想像能力、創造能力,讓教育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和展現。(雪耳)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