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漢字書法傳承面臨斷代 書法基礎教育該如何普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2-22 11:24:07 | 文章來源: 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書法專業畢業生缺乏用武之地

正是因為書法基礎教育的薄弱,我國書法高等教育開始面臨人才基礎薄弱的困擾,另一方面,書法高端人才也經歷著現實的尷尬,因為高等書法教育培養出的人才“無用武之地”。在全國各高校每年招收的約1500人書法本科生中,多數學生畢業後面臨著就業困境,不少人改行做了文秘、行政助理等工作。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副教授邱世鴻認為,如果書法能夠進入中小學課堂,勢必需要大批中小學書法教師,書法人才的培養才有去向,書法教育才能形成良性迴圈。

祝遂之回憶説,中國美院創辦了最早的書法本科、碩士和博士教育,自己就是全國第一批書法專業研究生中的一個。學完書法專業後,不僅有全面的文化修養,同時還能寫一手好字,就業方向其實是很寬的。“我當年畢業的時候,國務院都來我們這個專業招人,當時的5名學生包括王冬齡、陳振濂、朱關田和邱振中,如今都已全部成為國內書法界的名家。”

西安交通大學的楊鎖強認為:“現階段高等書法藝術培養的人才大多是去搞書法藝術教育,但就業缺口沒有幾年就會補齊,以後怎麼辦?文化藝術創意産業的發展或許能為書法藝術的生存與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書法需要保護更需要傳播

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當代書法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傳統文化土壤正在消減。一位70後家長告訴記者:“我們上小學的時候都有書法課,在持續的書法練習中知道了起承轉合的道理。然而,我的孩子現在的小學教育基本都沒有書法課,無法體會到學習書法的快樂,更不用説體會傳統文化的意韻了。”

其實,這不僅僅是書法,更是國學的衰微。如今的現狀是,很多報考書法、國畫等藝術類的學生基本上是文化課不好而來學習藝術類的,其實藝術學科對人才的文化素養要求應是更苛刻。以書法為例,缺失承載的國學土壤,是書法傳承中最難的問題。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誡年輕學子,“千萬不能脫離漢字搞書法”,老先生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漢字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命脈。鞍山師範學院教師梁繼認為,目前的書法專業教師“半路出家”的多,自身的國學素養就不深厚,教出來的學生更缺少國學素養。“音樂、美術學院都有自己的附中,規範的專業訓練從中學就已經開始,書法卻沒有,大學前的書法教育很不規範。而在大學有限的時間內,要求培育國學素養更是困難重重。”梁繼建議,書法專業可以在招生環節上加強國學相關知識的考核,以引起考生對國學修養的重視。

“書法技法的練習是短期可以完成的,而精神境界卻是一生的追求。”邱世鴻認為,書法高等教育需要國學素養做後勁才能走得長遠,希望更多的孩子從小就結下“書法情緣”,感受國學思想。

書法藝術的傳承面臨斷代的危險依然是不爭的事實。祝遂之説:“去年書法申遺成功,高興之餘也讓人感到責任重大,書法不僅要像遺産一樣保護,更重要的是能讓它傳播開來,這樣它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本報記者 朱振岳 通訊員 金曉依)

   上一頁   1   2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