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簡約音樂讓北京現代音樂節藝術火花迸發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6-04 09:00:00 | 文章來源: 新民晚報

葉小鋼(前左二)在今年北京現代音樂節開幕式音樂會上向觀眾致意

葉小鋼(前左二)在今年北京現代音樂節開幕式音樂會上向觀眾致意

日前,在2013北京現代音樂節開幕式音樂會上發生了有趣的一幕:上半場的《雙合唱》《夢之翼》《悲欣之歌》體現了唯美的“自然主義”,樂迷聽得如癡如醉;下半場的三首簡約音樂作品卻讓部分聽眾猝不及防,不斷重復的旋律讓他們坐立難安,甚至提前退場。但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創新的體驗和啟發,正是現代性音樂的特點之一,這場音樂會則將誕生於1960年代的簡約音樂展現在對其並不熟悉的中國聽眾面前,觀點的碰撞有益於藝術思維火花的迸發。

旋律不斷重復

這三首簡約音樂作品分別為茱莉亞·伍爾芙的《大、美、黑暗和驚慌》、大衛·朗的《鏤空》及邁克爾·高登的《重寫貝多芬第七交響樂》,由紐約樂侃樂團的6位演奏家攜手深圳交響樂團演出。據指揮胡咏言介紹,該團由以上三位藝術總監發起成立於1987年,他們曾在9·11之前的世貿中心下進行過一次24小時不間斷的馬拉松演奏,轟動一時。

三首作品均為典型的簡約主義風格音樂,如同卡農一樣,對十幾秒的音樂片段進行不斷重復,並隨著時間分支出去。單調的旋律讓部分現場聽眾覺得枯燥到難以忍受,甚至提前退場。“《重寫貝多芬第七交響樂》開始就像老唱片唱針過不去,後面就像一群蝗蟲撲面而來,嗡嗡嗡的。”一位聽眾這樣形容當時的感覺。但也有聽眾認為下半場音樂會很好玩,“這種音樂風格太新鮮了,給了我前所未有的體驗。”

變化悄然發生

演出結束後,該場音樂會指揮胡咏言在微網志中透露,當初他拿到總譜時心情同大多數人一樣,“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説服樂手一同排練。”他還表示,有些懊惱演出前只對觀眾打了“預防針”:簡約音樂的重復性會讓人坐不住。但他後來仔細一想,發現“並非音樂的重復讓人厭煩,而是在似乎重復不斷的情況下,人們沒有抓住那些悄然滋生的變化。”他指出,《重寫貝多芬第七交響樂》中一個24小節的單三部旋律重復近20次卻每次都會高出半個調,但許多受過專業訓練的耳朵都沒注意到,“這就是簡約音樂的理念,就像我們年復一年過著同樣的生活,不以為然,直到有一天卻發現世界早已千變萬化。”

引發網友討論

該場音樂會近日在網路上也引發了討論,有人不認同簡約音樂,認為作曲家創作時忽視了聽眾的感受,“好的音樂作品應該能讓人産生共鳴和感動。”但也有人認為,創新的體驗和啟發,正是現代音樂的一大特點,“每個人對音樂欣賞審美的評判標準是不一樣的,一種新的音樂理念或者風格出現,作為觀眾的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寬容,因為音樂的生命在於創新。”

還有人認為,這種新奇的音樂作品對於習慣了古典音樂的中國聽眾來説,引發了觀點的激烈碰撞,有益於藝術思維火花的迸發,“事實上,去年北京國際音樂節還請來了更為驚世駭俗的無聲音樂《4分33秒》,我們需要多元化的音樂作品。”不過也有網友建議,舉辦類似音樂會之前,應事先向聽眾普及相關音樂知識。

呈現多元作品

北京現代音樂節藝術總監葉小鋼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將這三首作品請來音樂節並非刻意,“剛好樂侃樂團訪華,我們便請他們來演出。因為簡約音樂還沒怎麼在中國演過。”對於部分聽眾的不認同,他表示,“聽眾有權利選擇喜歡或是不喜歡。”他還説,在音樂節上演奏這三首作品並不意味著音樂節推崇簡約音樂:“我們的宗旨是向觀眾呈現多元化、多流派、多種風格的音樂。在貼近社會,符合學術標準的同時,也儘量展現更多新奇的作品。”

駐京見習記者 陶禹舟 (本報北京今日電)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