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葉小綱:給音樂界和觀眾補課 催生新時代人才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5-24 13:32:23 | 文章來源: 北京晨報

 北京現代音樂節

北京現代音樂節

 葉小綱

葉小綱

本週,由中央音樂學院主辦的第九屆北京現代音樂節將紅紅火火地在國家大劇院拉開帷幕,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中國愛樂樂團、中國交響樂團、北京交響樂團、澳門樂團五支中國重量級樂團聚攏在“現代音樂”的大旗之下,全套中外現代音樂名作的中國首演,令這個往屆在學院內的“自娛自樂”和“小打小鬧”,“升級”成了一個擁有更大社會影響力並力圖融入現代社會生活的重大文化活動和新聞事件,音樂節藝術總監、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葉小綱表示:“我們把這些已經成為經典的現代音樂展示出來,就是為了讓人們了解現代藝術曾經有過的高度,借此打開年輕人的視野,催生新時代的音樂文化。”

起步:從“鸚鵡學舌”開始

歷經9年的北京現代音樂節並非一蹴而就,葉小綱坦言,“9年前就是從鸚鵡學舌開始的。那時候,我從歐洲學習回到國內,我覺得巴黎、維也納這些文化大都市都有自己的現代音樂節,我們中國也應該有,於是就力推創辦了北京現代音樂節。”葉小綱把當年的草創稱為“樸素的起步階段”,10萬元一屆的經費辦了6年。錢少有些事情就只能將就,名家名團請不起,就只有退而求其次。但是海外的音樂家們卻都是傾力支援,在現代音樂藝術方面,大家都明白這是一個培育的領域,沒有人會獅子大開口,理解更重要。

功夫不負苦心人,有了恒心,有了逐步的影響力,從第七屆開始國家看到了現代音樂節實實在在的成果和潛在的社會影響力,國務院的財政支援也逐年遞增,今年達到了有史以來最高的600萬元。有錢就可以做更多更大的事業,國內的這五支樂團幾乎都是主動要求加盟的。葉小綱覺得一口氣請五支大交響樂團的確是有些膽子太大了,“在國際上,即便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ISCM現代音樂節,也至多請一支交響樂團已經就是轟轟烈烈了。但本屆北京現代音樂節出此壯舉,實在是為了給中國音樂界和觀眾補課,曲目量大自然需要的樂團就多。”

蓄養:力推“青年中國計劃”

音樂會演出只是北京現代音樂節浮在最表面光鮮的層面,而本屆力推的“青年中國計劃”,則是要在文化深度和精神氣質層面打造、催生21世紀中國的音樂文化人才。葉小綱認為,目前的中國雖然在經濟領域騰飛舉世驚嘆,但作為國家形象卻缺少文化上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我國雖然在海外已經擁有近四百所孔子學院,但我在歐美一些國家面對普通市民調研卻發現,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基本停留在京劇、功夫等表面化的文化符號上,對於現代中國的文化精神,卻幾乎一無所知。如果反過來看,這也恰恰表明瞭我們這些年注重經濟發展,輕視文化發展、輕視民族精神蓄養的現實。科學技術可以在短時間內被無情地替代,而文化則靠的是時間的積澱。”葉小綱列舉“五四”以來中國的文化、思想、藝術、科學大家,正是他們構建起了近現代中國文化精神的大廈,但時隔百年,還是那座清華,還是那座北大,我們的教育培養出了些什麼樣的人才呢?我們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的文化精神在哪呢?

“社會變革在於人心,而人心的變革在於文化。”葉小綱認為,在文化精神中,音樂是最有力量的,“塑造新世紀的中國音樂文化精神,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民族的精神騰飛。”“青年中國計劃”和上屆推出的“青年作曲家計劃”都是基於這個理念。“青年中國”緣于百年前蔡元培在新世紀提出的口號,該計劃在世界範圍內邀請極具潛力的優秀華人青年作曲家組成“青年作曲家聯盟”,將創新的理念通過聯盟推廣開來,形成具有北京現代音樂節特色的青年作曲家小組。5月25日在北京音樂廳的首度亮相,將成為“青年中國”的第一次啼聲。

葉小綱還精心設計了本屆現代音樂節閉幕式音樂會《1911-2011》的整套曲目,委約剛剛獲得本屆普利策最佳音樂大獎的旅美作曲家周龍創作交響曲《1911》,委約中國青年作曲家鄒航創作交響曲《2011》。意在對上一個百年做一個總結,並對下一個百年發問,“給中國的創作界提個醒”。

勵志:“送校歌計劃”西部見效

已現成效的西部“送校歌計劃”成為北京現代音樂節的品牌,目前已經有三十幾首完成創作並錄製成了唱片。葉小綱坦言,這個計劃更應該是一個有某個社會機構運作的慈善活動,現在僅僅依靠學校的幾位師生身體力行義務操辦一切是不現實的。説到這個計劃的初衷,葉小綱表示,就是因為看到那麼多偏遠地區的窮孩子得不到音樂教育和音樂的滋養而心裏難受,“只要能夠用音樂感動那些孩子,我就滿足了。對於未來,我想,勵志是不能當時就看到長遠的結果的,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音樂家其實做不了什麼,也改變不了什麼,有一點點變化就滿足了。”葉小綱説,目前的這些校歌都是由西部當地中小學的校長或老師作詞,中央音樂學院作曲係的老師和學生作曲,全部是點對點的創作,優點是學生在唱專門為自己學校寫的校歌時會有自豪感和優越感,缺點是不能廣泛傳播,其他學校的孩子很難共用這份快樂。

操盤:藝術總監決定音樂節水準

有什麼樣的藝術總監就會有什麼樣的音樂節,音樂節的定位、取向、水準、品位,都是由藝術總監決定的。作為北京現代音樂節重要操盤手之一的葉小綱認為,“有發達的音樂文化,就會有更強的民族精神感召力、凝聚力和自信心。在國際社會中,也會擁有更強的文化感染力和國際威信,擁有更多的國際話語權。”對於葉小綱來説,最具挑戰性的工作,是現代音樂節的方向把握。“如果説這個音樂活動平臺是由學院提供的,當然要對學院的學術建設産生影響;如果説作曲家是音樂形式的最高代言人,是人類能力在音樂精神領域的最高展示,那麼社會則需要作品來證明音樂可以達到的高度。”本屆的五場高水準現代音樂作品音樂會就是這一追求的集中體現。

此外,北京現代音樂節的定位不僅限于學術高端、思想先鋒和國際水準,還將受眾進一步擴大到普通人群,推出與大眾生活精神息息相關的音樂會,開啟貧困地區中小學音樂教育之門,進一步加大培養青年人的計劃和項目等等。相對於世界各類紛繁複雜的音樂活動,北京現代音樂節已經顯示出了其獨特的價值,“中國人的事情還是我們自己説了算,不能讓現代社會中的物質發展取代精神構建,發達時代更需要善美信念。我希望在善美的音樂中,人還能被精神追求所感動。音樂是屬於人類的精神家園,要不斷地努力創作和推廣更多更好的作品。”葉小綱説。

(晨報記者/李澄)

■葉小綱·檔案

作為具有世界聲譽的中國當代作曲界的領軍人物之一,葉小綱雖身兼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北京現代音樂節藝術總監之職,社會活動繁雜,卻依舊能夠筆耕不輟,他近年來以《玉觀音》《大國崛起》《刮痧》《太行山上》等著名的影視配樂為廣大老百姓所熟知。但他更重要的藝術成就卻是那些“曲高和寡”的交響樂作品,他的《大地之歌》充分吸收了中國古典文化精髓,不久前的《羊卓雍錯》也在海外深受好評。本屆音樂節開幕式音樂會上首演了他2002年創作的第三交響曲《楚》,也是對中華兩千年文明厚積薄發的上乘佳作。近年來,他又開始涉獵歌劇創作,北京國際音樂節委約創作于去年10月世界首演的歌劇《咏·別》是他創作境界再次提升的“升級”之作,他透露,未來,他的創作計劃中有兩部重頭的歌劇,一個是湯顯祖的《牡丹亭》,另一個則別出心裁地選擇了郭沫若的劇本《棠棣之華》,由於受困于《咏·別》劇本改編的苦惱,新計劃中的兩部歌劇都將大膽地拋棄編劇改編,“全部用原本原詞,用我的音樂把它們重新唱出來!這是真正的挑戰,但對我來講反而放開了被束縛的手腳,創作更加自由自信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