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雲門舞集封箱戲“浴火重生” 《九歌》下月將演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22 15:18:31 | 文章來源: 北京晨報

雲門舞集封箱戲“浴火重生” 《九歌》下月將演

2月28日至3月2日,雲門舞集將第三次應邀來到國家大劇院,上演藝術總監林懷民華麗浪漫的經典之作《九歌》。在昨天的見面會上,林懷民表示這部作品創作于20年前,是雲門歷史上最大的製作,歷經封箱之後的“浴火重生”,今年巡演俄羅斯、英倫之後又將封箱。

2008年春節大年初五,一則雲門舞集在台北八里的排練場發生大火的新聞引起關注,火災中,多部舞作的道具服裝付之一炬,然而就在清理火場的過程中,人們在殘骸中發現《九歌》道具中的全部面具都倖存了下來。去年9月18日,《九歌》更是作為雲門舞集第2000場的紀念演出在台北兩廳院上演,成為雲門歷史上一個紀念性的事件。昨天,林懷民與大劇院舞蹈總監趙汝蘅親自從囊匣中取出《九歌》的面具,作為此次大劇院演出的啟動。

屈原的《九歌》是中華文學史上永恒的經典,相傳是根據楚國民間祭神樂歌改編而成的。林懷民表示,自己對祭典一直有極大的興趣,就連舞團名字中的“雲門”二字,也源自上古黃帝時代的祭祀舞蹈。

1993年首演的《九歌》,則正是透過古代祭典的形式建造當代的劇場祭典,是雲門舞集的一部重要作品。在神龕式的舞臺上,舞者以融合東西的肢體語言,透過《東君》、《司命》、《湘夫人》、《雲中君》、《山鬼》、《國殤》等章節,描繪情慾、孤獨、操控、抗爭、死亡與復活。

《九歌》的舞臺上一直有一名穿著現代西裝的男子,手裏提著旅行的皮箱,打著一把傘,在舞者演出的同時,穿梭于舞臺各個角落。仿佛一直提醒著觀眾:這不是楚辭的《九歌》,這不是文學經典的《九歌》,這是雲門的《九歌》,是現代人的諸神復活。《九歌》的舞美設計由與貝聿銘齊名的美籍華人泰斗李名覺擔任,他從林懷民強調的楚地水澤繁花的意象出發,在視覺上大量運用了荷花的元素。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