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窩頭》輸出京味文化 人藝20年後再赴津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27 14:19:11 | 文章來源: 北京青年報

《窩頭會館》劇照

首演于2009年9月25日的《窩頭會館》,當年被認為是正在遺失京味、丟了魂兒的北京人藝的蛻變之作。前晚,該劇在津門觀眾長時間的起立鼓掌中場次破百,票房總數定格在2935萬元。3年來輾轉京津滬,老北京底層赤貧人群的人情義氣,高度凝練後的市井俚語,五位主演掏心掏肺的演繹,觸動了觀眾,守住了京味兒戲劇的尊嚴,更彌合了人藝人心中20年來的“創傷”。

■兩台大戲創天津演出票房紀錄

5天來,每到傍晚,距離天津大劇院還有兩個路口便已出現了黃牛的身影,這在並非話劇重鎮,堪稱戲曲、曲藝大碼頭的天津來説可謂破天荒了。“演員陣容就好比話劇版《建國大業》,而且北京人藝讓我們等了太多年了。”天津觀眾如是説。自從1992年演出《李白》之後,北京人藝在今年4月啟幕的天津大劇院的力邀下,攜兩大票房冠軍劇目《窩頭會館》和《喜劇的憂傷》時隔20年再登津門,收穫了其在天津有史以來的最佳票房成績。尚未登場的《喜劇的憂傷》開票首日便創下天津票房紀錄,剛剛演罷的《窩頭會館》5場演出1600個座位的劇場場場爆滿甚至加座,天津觀眾用專業和熱情彌合了人藝人20年的遺憾。

■津門觀眾有一種專注的氣場

金牌編劇劉恒話劇處女作凝聚而成的語言精緻範本,濮存昕、何冰、楊立新、宋丹丹、徐帆人藝五大臺柱聯袂的表演藝術尺規,《窩頭會館》似乎不火都難。但兩次走出京城,人藝人都不乏疑慮。副院長濮存昕介紹稱,如果説今年8月赴滬演出最讓人擔心的是觀眾對於臺詞的接受程度,那麼同屬北方語系的京津兩地似乎並不存在接受上的障礙。濮存昕稱,“天津和北京在民俗記憶上是有共通之處的,因而京味兒戲在津味兒文化中獲得認同是有優勢的,在這裡演出明顯能夠感到觀眾同南方的截然不同,天津的觀眾有一種專注的氣場,我們在臺上都能感受得到。”

■第二代演員傳承風格領跑全國

原天津戲劇博物館館長黃殿祺認為,“《窩頭會館》是人藝繼於是之、林連昆等人之後的第二代演員傳承人藝風格的當代經典之作,全國很多地方都有‘人藝’,北京人藝、天津人藝、四川人藝等等,但能夠幾十載將風格傳承至今的只有北京人藝。話劇在當今已經被認為是一門觀眾相對稀少的藝術,但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就去迎合市場,戲劇界一直在探討該如何培養觀眾,事實證明出精品和堅守才是最重要的。” 記者 郭佳 攝影 王曉溪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