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人藝開山大作《龍須溝》重排 楊立新演“瘋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6-06 15:25:16 | 文章來源: 北京娛樂信報

楊立新版程瘋子,成為人藝新經典藝術形象。

楊立新版程瘋子,成為人藝新經典藝術形象。 信報記者蘇冠名/攝

老版《龍須溝》

老版《龍須溝》

開篇語

北京人藝是金字招牌。國內沒有哪個團出了這麼多好戲好演員——戲好到不乏經典,藝好到位列大師。更有戲劇巨擘,其作品思行,堪稱典範。

不只是在北京生活的北京人以看過北京人藝的戲為榮,遍及海內外之擁躉,經年不變之口碑,是從《龍須溝》、《雷雨》、《茶館》,到今天的《窩頭會館》,一部部戲,一代代人,攢下來,傳下來的。人藝話題恒久,令人如數家珍。

今年是北京人藝成立60週年。60大壽,躬逢其盛,信報和騰訊聯手推出紀念專版專欄,表達敬愛和祝福。名編名記所策劃所采寫所刊載之內容,從人傑戲靈、藝海鉤沉、傳奇輝煌、承前啟後四個角度,挖掘珍貴歷史,記錄經典風采,探索人藝傳承,寄望後生可待。

8期連載,獨家采寫,情深意重,墨香綿長。

《龍須溝》是人藝的開山之作,它完全體現了人藝的精神氣質,正是這種氣質,成就了60年的人藝。重排的《龍須溝》依然很受歡迎,楊立新演的程瘋子,也成為人藝新經典。

人傑戲靈

56年後經典重現

“先有《龍須溝》,後有北京人藝。”説起人藝,人藝的演員常常提起這句話。老舍創作的《龍須溝》,在人藝諸多經典中,演出量算是最少的,但它卻是觀眾基礎最深、知名度最高、對人藝發展貢獻最大的劇目之一。話劇《龍須溝》的年紀比北京人藝還大,早在1951年,綜合了話劇、音樂與歌舞演出的“老人藝”就已把它搬上了舞臺,引起巨大反響。1952年,由於是之、于藍主演的電影《龍須溝》轟動異常。

1952年,專業表演話劇的“新人藝”正式成立。1953年,劇院決定將該劇再度搬上舞臺。但之後,《龍須溝》因為其過強的時代色彩,在長達56年的時間裏都未曾再與觀眾見面。

直到2009年,在老舍先生誕辰110週年之際,人藝終於重排了《龍須溝》。新版《龍須溝》由老藝術家顧威執導,楊立新出演程瘋子。令人意外的是,《龍須溝》的重排很受歡迎,它與觀眾之間仿佛不存在時代的隔閡與代溝。楊立新演的程瘋子,也為人藝戲劇史新添一個經典形象。

今年1月份,新版《龍須溝》拉開了人藝慶六十週年系列展演的序幕。

藝海鉤沉

老舍帶腿疾創作

一部戲塵封了56年之久,緣何還能如此深入人心?這不能不歸功於老舍先生。

1949年,老舍從美國歸來,當時“老人藝”的李伯釗受市政府委託,請老舍寫關於龍須溝的戲。

老舍仔細閱讀了修建龍須溝的文件,並帶著腿疾到工地去。可是,在長達半個月中,卻沒有一點思路。他回憶説:“在這苦悶的半個月中,時時有一座小雜院呈現在我眼前……我抓住了這個小雜院,就叫它做我的舞臺吧!”後來《龍須溝》中的程瘋子、丁四嫂等人物的故事都發生在這小雜院裏。

劇本快寫完了,誰導演呢?老人藝力邀在北師大教書的焦菊隱。焦菊隱是留學法國的博士,收到邀請,毅然辭職,來人藝排戲。《龍須溝》是焦菊隱在人藝排的第一部作品,這部戲讓他正式走上了導演的藝術生涯。

從《龍須溝》開始,人藝就建立了深入人物體驗生活的傳統。曾在老版中出演丁四嫂的老藝術家葉子回憶説:“有一次去龍須溝,正值大雨過後,家家戶戶用臉盆往外淘臟水。儘管條件惡劣,但百姓很樂觀。去龍須溝多了,和他們都熟了,我就留意去找那些以做針線活為生的,或者蹬三輪車的家屬,和他們交朋友,拉家常,觀察他們的舉手投足。”

正是這樣艱苦而深刻的體驗生活,老版《龍須溝》贏得了無數讚譽。

傳奇輝煌

獲周總理盛讚

《龍須溝》是北京人藝的奠基之作,在其後的六十年中,人藝始終遵循著《龍須溝》開啟的現實主義戲劇道路不斷前進。周恩來總理曾高度讚揚《龍須溝》劇本,並邀請劇組到中南海懷仁堂演出,這個戲是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在北京看的第一部話劇作品。

因為《龍須溝》的巨大影響力,老舍先生獲得了“人民藝術家”稱號,他是從1949年至今唯一獲得這個稱號的藝術家。老舍筆下的程瘋子,則是於是之一生中里程碑式的角色。而焦菊隱導演,由該劇開始了話劇民族化的探索。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龍須溝》的藝術影響力從未散去,程瘋子、丁四嫂這些形象紮根在幾代觀眾心間,令人難忘。

承前啟後

楊立新演“瘋子”成瘋子

時間演進到了2009年,當時人藝已經重排了包括《茶館》《雷雨》等諸多經典劇目。這一年,楊立新接到了人藝老藝術家顧威打來的電話。顧威説,這幾年我們為現實主義的回歸排演了不少劇目,現在劇院準備重排《龍須溝》。楊立新説,好啊,這要大力支援。不想顧威導演接著説:“就你來演程瘋子。”一句話把楊立新嚇了一跳。

擔憂 “要接過來演太難了”

楊立新是出了名的實力派演員,他在人藝舞臺上演過很多經典角色,並且很多都是老藝術家們塑造出的經典舞臺形象,比如《茶館》裏的秦二爺和《雷雨》中的周樸園。但《龍須溝》裏的程瘋子,楊立新一開始還真不敢碰。

“於是之老師的程瘋子演得太好了,要接過來演太難了。”可是顧威導演堅持説:“程瘋子原來唱數來寶,現在改成了唱單弦,除了你別人沒法唱啊。”楊立新就這樣帶著幾分擔憂接下了這個戲。

1952年,於是之在電影《龍須溝》中扮演程瘋子時,因為出色的曲藝表演,而受到了曲藝界的一致推崇,很多曲藝藝術家看過《龍須溝》後都和他成了好朋友。但這對楊立新來説並不是真正的壓力,他自己本就有深厚的曲藝功底,加上集中練習,他的單弦唱得那是字正腔圓,聲聲入耳。楊立新擔心的是程瘋子不唱單弦時的表演,是如何能找出50多年前的感覺來。

實證他竟然找到了龍須溝路

楊立新是個特有實證精神的演員,接了程瘋子這個角色,他也瘋魔了,為了體驗生活、尋找歷史感的過程,他像是考古學家在探尋文物。楊立新從小在南城長大,“我四五歲時,常跟著大孩子就沿著天橋北路往天壇那邊兒去,就常捋著龍須溝的後房檐兒走。”

儘管對龍須溝印象挺深,楊立新還是跑到了現在的金魚池小區一帶轉悠找感覺。這一轉悠,竟然讓他找著了龍須溝路。因為那一帶日新月異的變化,很多老北京人都以為龍須溝路不存在了,但楊立新卻把它走了出來。楊立新問龍須溝路27號開小賣部的大爺:“大爺,咱們這兒什麼時候動(搬遷)啊?”大爺立馬回問道:“你姓楊吧?”

在楊立新2009年發的部落格上,有一篇名叫《“龍須溝”並不遙遠》,打元朝開始講起,詳解了北京南城、前門大街、龍須溝地區的發展歷史。楊立新不僅列出了龍須溝周邊一帶老衚同的名稱,還系統回顧了從龍須溝變成金魚池小區的全過程。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文章的作者是位地理學家呢。

磨戲挂起老地圖給新人上課

不但如此,楊立新還發現,新版《龍須溝》劇組中青年演員特別多,但北京人比較少。楊立新從家裏拿來1949年出版的北平大地圖,挂在排練廳裏給年輕演員講北京城的歷史。生動的歷史課讓年輕演員茅塞頓開,找到表演中的歷史與生活根基。

除了深入生活,楊立新還有一套縝密的劇本分析方法。“其實戲劇人物的身世背景、所作所為的緣由都在劇本中呢。比如程瘋子,他因何發瘋?他在劇本兒裏自己説過,想當初,咱不就是憑本事吃飯嘛,可是不行啊,實在沒轍了去天橋撂地,一個沒伺候週到就給打個半死。你從中就能知道,他是挨打之後發瘋了,是被活活逼瘋的。程瘋子是個曲藝藝人,從中可以分析出,他是個有一肚子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曲藝唱段兒的人,而傳統的戲劇戲曲,都是教人正義的,教人禮儀道德的,沒有教人男盜女娼的,因此程瘋子他沒能力去跟那些壞人抗爭。”

楊立新説,自從接了這個角色,就沒敢再去看於是之先生演的電影,生怕表演中帶上了模倣的痕跡。他是實實在在靠著紮實的體驗生活和盡心盡力的劇本分析,在舞臺上樹立了一個全新的新版程瘋子形象。

這是又一個龍須溝,又一個北京人藝了。

老版《龍須溝》

程瘋子——於是之

丁四嫂——葉子

趙老頭——鄭榕

新版《龍須溝》

程瘋子——楊立新

丁四嫂——楊桂香

趙老頭——張萬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