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演于1978年的三幕芭蕾舞劇《茶花女》,由芭蕾編導大師約翰·諾伊梅爾根據法國作家小仲馬的同名小説,為上世紀最著名芭蕾女明星瑪茜亞·海蒂度身定做。11月3日至4日,作為第十四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參演項目,該劇將亮相上海大劇院,並分別由德國斯圖加特芭蕾舞團首席舞者姜秀珍(韓籍)、艾麗西亞·阿瑪特裏恩扮演茶花女,馬爾金·拉德梅克、詹森·雷利扮演阿爾芒。早在2008年,該團便已在第十屆上海國際藝術節的《經典芭蕾之夜》上表演過劇中的第三幕雙人舞片段。
為芭蕾明星海蒂量身定做
作為全球最古老且最負盛名的芭蕾舞團,斯圖加特芭蕾舞團最早的演出記錄,可追溯至1609年。上世紀60年代,在英國“戲劇芭蕾”編導大師約翰·克蘭科的執導下,該團聲譽日隆,並以其在長篇敘事芭蕾舞劇以及全新編排優秀舞劇方面的深厚造詣而備受讚譽。
《茶花女》的誕生要追溯至克蘭科去世的1973年。在當年克蘭科的葬禮上,舞團當時的駐團編導諾伊梅爾向克蘭科御用女主角、“靈感女神”海蒂許諾,將為其以及剛剛失去靈魂人物的斯圖加特芭蕾舞團創作新作品,以延續舞團藝術生命。1978年,由海蒂主演的《茶花女》在德國斯圖加特首演,成為當年轟動一時的創新劇目,並成為《茶花女》自改編成舞劇以來最成功且被搬演最多的版本。
在11月3日的演出中扮演茶花女這一角色的舞者姜秀珍,今年已44歲,茶花女這個角色她已跳了14年。因與首演者海蒂共事多年,姜秀珍的舞蹈風格中不免印刻著海蒂的表演痕跡,可謂最貼近原版本的演繹,“《茶花女》一直是我最喜歡的芭蕾劇目,諾伊梅爾將原書中的人物情感變化以戲劇性的方式演繹出來,非常到位,我本人非常欣賞劇中的三段雙人舞段落。”姜秀珍對記者説。
比姜秀珍年輕許多,跳男主角阿爾芒這一角色的馬爾金·拉德梅克跳《茶花女》也跳了6年,他説這是他從舞以來以主演的身份跳的第一部最重要作品,“雖然剛開始很緊張,但劇中十分複雜的雙人舞段落也讓我成長了許多,姜秀珍也會以她多年的表演經驗帶動輔助我。”
作為演出搭檔,兩人頻頻以男女主角的身份獻演於世界各國,雖然年齡上有不少差距,但在感情交流與融合上,兩人都表示沒有問題。“一上臺我就會完全投入角色,並不會意識到馬爾金比我小,我們配合得很好也很默契。”姜秀珍説。
“戲中戲”敘事堪稱經典
《茶花女》以男主角阿爾芒出席已故戀人瑪格麗特的遺産拍賣會開始,用倒敘的手法表現了這一對情侶纏綿悱惻的愛戀恩怨。對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以及戲劇情節的巧妙描摹,使《茶花女》成為“戲劇芭蕾”中最經典的劇目。
“戲中戲”的運用是該劇最顯著的特點,諾伊梅爾反覆以同是“交際花”身份出現于芭蕾舞臺上的悲情女伶曼儂,來影射茶花女瑪格麗特的悲慘命運。因此,芭蕾舞劇《曼儂》的部分段落便穿插于《茶花女》始終,並參與到劇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糾葛中,讓人虛實難辨。比如,瑪格麗特與阿爾芒就以在劇院觀看《曼儂》的方式結緣;瑪格麗特還常在鏡前,與阿爾芒、德格裏厄(《曼儂》男主角)跳三人舞,與曼儂、德格裏厄跳三人舞,“戲中戲”的結構一目了然,既表露出瑪格麗特不願重蹈曼儂悲慘命運的期盼,又清晰地折射出她無法逃脫悲劇命運的宿命。
《茶花女》還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劇中四段出色雙人舞段落:阿爾芒買票觀看《曼儂》與瑪格麗特跳的雙人舞,表達出阿爾芒對瑪格麗特的欽慕之情;阿爾芒與瑪格麗特在鄉下別墅中跳的雙人舞,表現出兩人正在發酵的熱戀;阿爾芒與瑪格麗特離別前夕跳的雙人舞,充滿生離死別的絕望感;瑪格麗特與阿爾芒的父親跳的雙人舞,則貫穿著瑪格麗特被迫離開阿爾芒的無奈。
使用無情節肖邦音樂
和以往慣用交響樂和大提琴為芭蕾舞劇做配樂不同的是,在為《茶花女》設計配樂時,諾伊梅爾並未採用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同名歌劇中的音樂以及法國作曲家亨利·邵吉特為同名芭蕾舞劇創作的音樂為配樂,而是清一色選無標題、無情節純器樂曲——肖邦的鋼琴協奏曲和獨奏曲做配樂,比如,肖邦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全曲、《第一鋼琴協奏曲》中的《浪漫曲》以及一些鋼琴獨奏曲便被運用於舞劇中,為舞劇主題和人物情感塑造帶來新看點。
不過,選用什麼做舞劇配樂,卻是困擾了諾伊梅爾很長時間的問題。在一次午飯期間偶遇指揮家格哈德·馬克森時,諾伊梅爾曾對他進行追問:“什麼音樂最適合表現《茶花女》?”馬克森回答説:“肖邦或柏遼茲,或者兩者一起。”“肖邦”二字激發了諾伊梅爾的創作熱情,因為他本身便對肖邦作品非常著迷。“我似乎從中看到了肖邦的人生與茶花女的人生之間那清晰的映照——他們的人生都被致命的疾病所籠罩,他們都過著一種雙重的生活:同是作為巴黎沙龍的頭面人物,而在最耀眼的同時,兩人都在掩飾著即將到來的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舞劇中頗具特色的舞美設計也為該劇增色不少。雖然沒有繁複的舞臺設計,但該劇也設計出華麗貴族豪宅與簡潔凝練純白空間的對比,以將舞劇中的現實與虛幻、夢境與回憶以具象化且反差極大的“舞臺化”手法復現于舞臺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