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茶花女》誕生地舞團登國家大劇院舞蹈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15 16:30:43 | 文章來源: 新浪娛樂

 《茶花女》誕生地斯圖加特芭蕾舞團

《茶花女》誕生地斯圖加特芭蕾舞團

 《茶花女》劇照

《茶花女》劇照

19世紀作家小仲馬的《茶花女》是文學史上的不朽名著,賺取讀者眼淚無數。在2012國家大劇院舞蹈節中,德國“四大名團”之一的斯圖加特芭蕾舞團將於11月8日至10日用足尖來演繹這部悲情經典。當今舞壇芭蕾版《茶花女》也有過眾多演繹,而聲名最廣的還要數這個由編舞大師約翰·諾伊梅爾編排版本。

2010年新春,漢堡芭蕾舞團曾在諾伊梅爾的率領下,在國家大劇院表演此劇,引起國內舞蹈界不小的轟動。細膩的編排、動人的舞蹈,不僅讓觀眾從此愛上了這部經典作品,更讓演繹這版《茶花女》成為許多職業舞者的夢想。今年,國家大劇院將迎來斯圖加特芭蕾舞團,再度上演此版《茶花女》。至此,兩個與《茶花女》最有淵源的舞團,都為中國觀眾帶來了各自精湛的演繹。

斯圖加特芭蕾舞團--《茶花女》的誕生地

斯圖加特芭蕾舞團是國際上最著名芭蕾舞團之一,也是德國歷史最悠久的舞團,曾擔任藝術總監的約翰·科蘭克憑藉其天才創作,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締造了對舞蹈界影響深遠的“斯圖加特奇跡”,使舞團至今都擁有不可撼動的地位。

《茶花女》這部作品的誕生要追溯到科蘭克不幸去世的那一年--1973年。在葬禮上,諾伊梅爾向科蘭克的御用女演員瑪西亞·海蒂許諾,要為斯圖加特芭蕾舞團創作一部全新的作品,以慰藉這個剛剛失去靈魂人物的百年舞團,同時,剛剛接管舞團的海蒂也確實需要一個優秀編導的輔助來延續舞團的藝術生命。

一次,諾伊梅爾與海蒂共進晚餐,他頭腦中突然閃現出了《茶花女》這部小説,而事實上,這個題材他已經琢磨了好幾年。諾伊梅爾表示:“這本小説獨特的故事結構、間接的敘述方式、豐富的層次、如詩的感染力,及其主題中所蘊含的深刻人性與極具現代意識的觀察視角激發了我的靈感。”因此,在海蒂上任後不久,創作舞劇《茶花女》的計劃就被提上了日程。

直到1978年,這部經過精心打磨的作品才在斯圖加特進行了世界首演,從此它便成為了世界舞壇的“寵兒”,幾十年來被世界各大名團紛紛搬演,可謂經久不衰,而斯圖加特芭蕾舞團的演繹始終是該劇最原汁原味風格的純正版本。

肖邦音樂與茶花女的碰撞

舞劇《茶花女》講述了如白色山茶花一般純潔的巴黎交際花瑪格麗特與青年阿芒相戀,然而卻為了自己不被認同的身份與愛情而被命運遺棄、被世人誤解,最終在孤獨與病痛中香逝人間的悽慘故事。堪稱是足尖之上的悲情經典,展現出令人屏息扼腕的絕美浪漫。

最初,諾伊梅爾想用威爾第的同名歌劇音樂,但很快又被自己否決了。正在他苦苦思索的時候,有一天,諾伊梅爾碰巧遇到指揮馬克森,於是本能地詢問他:“你覺得用什麼音樂來表現《茶花女》最合適?”他想了一會兒,回答説:“肖邦或者柏遼茲……”。“肖邦”這個名字激發了諾伊梅爾巨大的熱情,因為他恰恰非常喜歡肖邦的作品,儘管在那之前,他還從未用肖邦的音樂創作過芭蕾。他説:“我似乎從中看到了肖邦的人生與茶花女的人生之間那清晰的映照--他們的人生都被致命的疾病所籠罩,他們都過著一種雙重的生活:同是作為巴黎沙龍的頭面人物,而在最耀眼的同時,兩人都在掩飾著即將到來的死亡。”

於是,諾伊梅爾開始在肖邦鋼琴曲中篩選音樂,最終著名的B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和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等作品被選中奏。不僅成為了該劇的點睛之筆,也為愛樂者提供了用另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肖邦的絕好機會。此次國家大劇院還特別邀請到中國國國家芭蕾舞團交響樂團來為演出進行現場伴奏。

韓籍首席姜秀珍細膩演繹“茶花女”

本次跟隨斯圖加特芭蕾舞團來華的南韓舞蹈家姜秀珍將出演女主角瑪格麗特。她獨樹一幟的藝術表現力和對舞蹈執著的追求,使她不僅立足於歐洲重要舞團擔任首席演員,還獲得了“2007年科蘭克獎”等多個重要獎項,在南韓她更被視為家鄉的驕傲,成為南韓在世界芭蕾舞壇的一張名片。

2009年,她在國家大劇院主演經典喜劇芭蕾《馴悍記》,一反芭蕾舞者優雅端莊的形象,飾演一位蠻橫的婦人,極具挑戰性,而她幽默細膩的表演,充分展示了該劇獨特的藝術魅力。

今年,已經44歲的姜秀珍將再度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表演同樣拿手的《茶花女》。她曾與當年的首演者海蒂共事多年,深得其表演精髓,再加上多年的舞臺曆練和豐富的人生感悟,使她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成為斯圖加特芭蕾舞團演繹《茶花女》的首要人選。在姜秀珍的心目中,擁有亞洲文化背景是一個巨大的優勢,引領著她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藝術之路。

(tg/文)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