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哥本哈根》深圳遇知音 戲劇周開幕戲大受歡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28 16:15:12 | 文章來源: 深圳新聞網-深圳商報

《哥本哈根》的三位主演梁國慶(左)、何瑜(右)、楊青(後站立者)已搭檔9年。(CFP供圖)

《哥本哈根》的三位主演梁國慶(左)、何瑜(右)、楊青(後站立者)已搭檔9年。(CFP供圖)

26日晚,福田石廈南戲劇館,“深圳戲劇周”的開幕戲《哥本哈根》在深圳的最後一場演出結束。在觀眾的熱烈掌聲中,這部被西方戲劇界譽為“無法超越的懸疑推理之作”在深圳遇到了知音。梁國慶、楊青、何瑜三位主演謝幕之後,本報記者在後臺服裝室與他們聊起了這出長演不衰的戲。

演員和觀眾心靈交匯

“深圳觀眾很熱情,劇場也很安靜。”扮演海森堡的梁國慶説。扮演科學家波爾夫人的楊青説,“我在舞臺上感到了觀眾的互動,就是一種心靈交匯的瞬間,感覺特別美好。”

當晚演出中,出現在觀眾眼前的是一個封閉狀的全白色舞臺,一次次原子彈投放的黑白影像以及伴隨的震耳欲聾的轟鳴,白色背景中兩扇可以打開的門,使得視覺與想像都得以無限延伸。三個一身白色服飾的演員熱烈地辯論著,大量科學與政治有關的名詞似乎艱深難懂,實則是在用超越一切國界和詞彙的感情在與觀眾溝通。

“它似乎在説物理,其實説的是情感。三個人分屬兩個敵對國家,但同時也是師生是摯友。它最終告訴人們:科學是把雙刃劍,它既可推動人類進步,也可以使人類滅亡。”扮演波爾的何瑜説,“即使戲謝幕了結束了,也可以讓人一直思考下去。”

要用眉毛以上來看的戲

如果只看《哥本哈根》的劇情,會覺得這是一個只有科學宅男才看得懂的戲,但是大部分的觀眾都看得懂。梁國慶説:“《紐約時報》説這個戲‘需要用眉毛以上部位來看’,很有趣,這是需要觀眾智慧來參與的一個戲。”

從2003年至今,他們三個人已經演了九年,期間從未換過演員,三人的配合用梁國慶的話説已經是“爐火純青”。“這個戲不同於一般的戲,節奏非常快,對白如對劍,一招一式絲絲入扣,需要演員的極度默契。”他説。

“演完後有種空了的感覺”,楊青説,“每次我們演這個戲,各方面都要調整得特別好才行。演出中三個人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環扣一環,稍稍偏差就斷掉了,所以特別累”。

排這個戲要花三倍力氣

《哥本哈根》原作劇本完成于1998年,劇作家邁克·弗雷恩憑此劇連獲普利策、托尼兩項大獎,在歐美劇壇引起廣泛轟動。

時隔4年,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王曉鷹帶著他的《哥本哈根》再度來到深圳。王曉鷹在25日的第一場演出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這部戲不是一般的西方戲劇,這是西方最頂尖的先鋒戲劇,已成了經典。在改編時,除了對臺詞進行精雕細刻之外,還縮短了篇幅。“我們根據國內觀眾的欣賞習慣,超過兩個小時會産生思維疲憊,所以刪掉了1/5到1/4的篇幅。”

王曉鷹之所以選擇排這齣戲,在他看來既是挑戰也是使命。2003年,飾演海森堡的演員梁國慶向王曉鷹推薦這個劇本。查閱了資料以後,王曉鷹發現該劇在西方戲劇界引起的轟動以及“哥本哈根現象”的存在,他當即確定,作為國家話劇院,有責任將這出國際最先鋒的主流劇作介紹給中國的觀眾。“排這樣一個戲要花普通排戲的三倍力氣,但是能讓觀眾感到有所思考,也就滿足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