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王曉鷹首次導莎劇《理查三世》形式上將很中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13 13:51:34 | 文章來源: 京華時報

王曉鷹導演

王曉鷹導演

在今年倫敦奧運會舉行之前,一場以莎士比亞為主題的戲劇奧林匹克將率先上演——37個國家的導演攜37部莎士比亞戲劇在倫敦環球莎士比亞劇院上演。主辦方邀請的中國導演是國家話劇院導演王曉鷹,4月28日、29日,他將攜歷史劇《理查三世》參加這一盛會。王曉鷹上周接受本報採訪時稱,由他執導的《理查三世》將用一種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熟悉的形象與國外的觀眾完成文化上的交流與溝通。

形式上看是部中國戲

王曉鷹介紹,《莎士比亞全集》一共收錄了37個莎士比亞劇本,此次環球莎士比亞劇院將用英語演出《亨利六世》,其他36個劇目則邀請了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劇目上演。他作為莎士比亞劇院選中的中國導演,最開始接到的劇本是《亨利五世》。由於感覺《亨利五世》太陌生、太遙遠,他最後選擇了《理查三世》。這是王曉鷹執導的第一部莎士比亞作品,他表示之前一直沒排,是因為始終覺得沒有準備好,覺得缺少一個契機,也沒想好用什麼方式表達。

王曉鷹説,由於條件特定,他決定用能夠突出中國文化的形式來詮釋這個作品。“這個戲從外形上來看就是一個中國戲,中國化的人物造型、中國化的表演禮儀,包括劇中有很多戲曲的東西,比如有青衣、丑角出現在劇中;人物的臺詞有時是京劇的韻白,有時是話劇的獨白。但是,表演的內容完全是《理查三世》的,劇中的人名和地名都不會改變。”王曉鷹概括説,就是用一種後現代的混搭、拼貼的方式來演出一個400多年前的作品。他認為,參加這樣一個演出,更像是參加一場文化匯演,坐在台下的觀眾、專家、媒體會對這些戲做出評價,因此感覺壓力很大。這樣的一個構思是花了很長時間做出來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做出一個更能代表中國形象的作品。

探討暴君的形成原因

據悉,王曉鷹執導的《理查三世》已經開始排練了,演員都是國話的中青年演員。今年7月,該劇還將在首都劇場上演。

王曉鷹説,儘管《理查三世》的創作初衷是為了國際交流,但這個戲並不是僅僅排給外國人看。“我們努力構建一個雙向的交流。儘管《理查三世》的故事是國外的,但我們在這個戲裏重新闡釋我們的價值觀——理查三世這個暴君的形成,究竟是因為權力造成的,還是由於他外形的殘疾造成的心理問題。”王曉鷹説,“據我所知,從這個角度來演繹《理查三世》的並不多。外國觀眾在看這個作品時也能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王曉鷹認為,戲劇交流是不分國界的,即使是很中國的故事,仍然有可能被國外觀眾了解和接受,關鍵是講故事的方式。

缺少莎士比亞是遺憾

目前,國內演出的莎士比亞戲劇作品多為喜劇,或是用比較娛樂化的方式呈現,莎士比亞的悲劇和歷史劇並不多見。對此,王曉鷹説,這對中國戲劇舞臺來説將是很大的遺憾。

“莎士比亞作品為舞臺表演的二度創作和觀眾觀看的三度創作提供了很大空間,如果我們缺少了這樣的作品,觀眾就缺少了享受這些經典的機會。”王曉鷹説,“從國際視野來看,一個國家的戲劇繁榮程度,並不僅僅取決於有多少戲在演、有多少戲劇票房,而是要看經典戲劇在這個國家的活躍程度。中國應該上演更多像莎士比亞戲劇這樣的經典作品。”去年11月,由奧斯卡影帝凱文·斯派西領銜主演的《理查三世》亮相國家大劇院,吸引了很多戲劇專業人士觀看。該劇演員服裝很現代,這令不少中國觀眾感覺新鮮。王曉鷹説,這是當下國外劇團呈現莎士比亞戲劇很主流的形式,只是國內觀眾不太了解。

王曉鷹説,有合適的機會他更想排演《麥克白》:“我希望以一種藝術的方式呈現它,但並不是讓觀眾有隔膜感。我不是説娛樂化的作品不好,而是能夠觸動靈魂的作品更能激起我的創作衝動。”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