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解放日報:小劇場話劇 距離理想還有點“遠”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30 17:13:43 | 文章來源: 解放網-解放日報

近日,先是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主辦的藝術人文“新青年”·2011第三屆先行青年創意戲劇節在極高關注度中落幕,“全國小劇場話劇展演”又將登陸滬上舞臺。觀眾感嘆,創意戲劇節上某些國內原創思想十分特別,小劇場話劇展演劇目表也令人期待,但看到這樣的話劇,機會似乎並不太多。

多樣形式讓觀眾過眼癮

今年青年創意戲劇節的七部參賽劇目形式各異,《狗跳墻》以狗模擬了眾生相;《中國病人》表達了對生活之病的深思;《6:3III黑故事》通過肢體動作討論了親情、愛情、友情;《明年的這個時候》以四人獨白的方式推衍劇情;《瘋演瘋語》以戲中戲的方式討論了一個戲劇人的追求;《鼠疫》再現經典故事;《狗臉的歲月》中,一個演員扮演了三十多個角色……而9月3日即將開幕的小劇場話劇展演節目單一經公佈,更是引起了無數戲劇迷的關注:探討 “文革”創傷的《活性炭》、孟京輝成名作《戀愛的犀牛》、構思奇妙的《尋找春柳社》《魯鎮往事》、緊貼現實的《嫁給經濟適用男》《計生專幹》、引進劇《哥本哈根》《晚安,媽媽》《第十二夜》……都讓觀眾直呼大飽眼福。

小劇場話劇精神很稀缺

隨著話劇市場越炒越熱,“小劇場”已成為簡單對劇場大小的描摹。據介紹,現在將演出放在小劇場,只是擔心票房問題;一旦市場火爆,還可以再挪移到大劇場演出。然而,真正具有獨立精神的小劇場話劇作品卻越來越少。

自1982年林兆華執導了第一部小劇場話劇《絕對信號》以來,中國小劇場話劇在近三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慢慢“變質”,或成為舞臺“肥皂劇”,或成為裝文藝裝小資的無病呻吟,皆因迎合市場,讓很多劇團陷入麵包與理想的矛盾。如戲劇節上帶來精彩演出《狗跳墻》的戲子合作社就被爆出運營困難。

文化需要更多公益支撐

幾年來,青年創意戲劇節選擇的院團更加專業,可看性更強,活動週期從一天發展到一週,未來有望發展為一月、一季。但是即便如此,有藝術含量的小劇場話劇演出在上海主流舞臺依然不多。

據介紹,此次戲劇節能聚集一批有獨立精神的小劇場話劇,有賴於其公益操作模式。活動伊始,戲劇節推出兩項相應的公益換票活動:“捐書換票”公益活動和“我給城市開藥方”隨手拍。前者旨在通過用三本圖書換一張演出票的形式,向公眾募集2000-2500本適合義務教育年齡段的孩子閱讀的圖書;後者為了徵集大量對都市人生活思考的攝影作品,産生了巨大影響力。 “近年來民間劇社,不做商業劇的都面臨解散的威脅,商業上走得好的又往往在藝術水準上打折。從此次的戲劇節來看,公益的青年劇場和專項扶持基金迫在眉睫,只有這樣,小劇場話劇才能更好地走進觀眾。”上海戲劇學院副教授石俊説。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