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三大歌唱家傳唱東方美 中國藝術歌曲致敬馬勒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19 16:02:04 | 文章來源: 北京晨報

廖昌永

廖昌永 晨報記者 王巍/攝

黃英 (資料圖片)

黃英 (資料圖片)

張建一

張建一

丁善德(資料圖片)

丁善德(資料圖片)

今晚,一場名為“思鄉·遙望·追尋”的中國藝術歌曲專場音樂會將在中山公園音樂堂上演,這也是本屆國際音樂節唯一一場由中國藝術歌曲音樂家獨立完成,由黃英、張建一、廖昌永三位優秀的中國歌唱家完美展現的中國藝術歌曲專場音樂會。這不僅是對20世紀中國藝術歌曲發展的一次回首,也是對在藝術歌曲領域有著極高成就的馬勒的另一種致敬。

藝術歌曲向馬勒致敬

“目前國內沒有人專門從事中國藝術歌曲這個領域,在今年夏天錄製丁善德藝術歌曲專場時我們就想,為什麼不開一場中國藝術歌曲專場音樂會呢?”在前天的新聞發佈會上, 張建一説:“其實我們現在應該提倡和發揮我們中國的藝術歌曲,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文化。如果有可能,我們準備以後每年都做一到兩場中國藝術歌曲的專場。”

發佈會上,廖昌永介紹他在錄製丁善德藝術歌曲專輯之外還在做中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歌曲的錄製,“能夠有這個音樂會非常開心,我在國外開音樂會時,有1/3的演唱曲目都是中國藝術歌曲,很多外國聽眾聽後會很驚訝,他們説‘你們中國還有這麼好聽的歌曲?’這讓我意識到我們應該主動去梳理和推廣中國的藝術歌曲。在錄製丁先生的作品時我感到了一種震撼,錄製完後再聽,自己都覺得很享受。”

“藝術歌曲”一詞來自西方,正式作為一種聲樂體裁最早出現在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的浪漫主義運動中,是當時歐洲盛行的一種抒情歌曲的通稱。19世紀,“藝術歌曲”體裁形式與西方文化傳入中國。20世紀初至20—40年代,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藝術歌曲創作的大發展時期,一批留學歸國的音樂家將藝術歌曲引入中國,創作出了獨具“中國風味”的藝術歌曲。

北京國際音樂節在紀念馬勒逝世一百週年之際,將在本場音樂會上展示20世紀中國藝術歌曲發展的歷程。這既是向在藝術歌曲領域有著極高成就的馬勒致敬,也是對中國音樂史上這一體裁作品的梳理與全新呈現。

中國歌曲唱出東方美

音樂會精選了代表著20世紀上半葉中國藝術歌曲傑出成就的蕭友梅、黃自、趙元任、青主、丁善德、黎英海等作曲家的藝術歌曲,如《玫瑰三願》、《我住長江頭》、《想親娘》和《教我如何不想他》等二十余首經典之作。

20世紀初至20—40年代,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藝術歌曲創作的大發展時期,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作曲家和藝術歌曲作品:如青主、被譽為“中國近代專業音樂教育之父”的蕭友梅、創作家喻戶曉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的趙元任、著名音樂家黃自、江定仙、夏之秋、劉雪庵、賀綠汀、丁善德、馬思聰、黎英海和劉聰等。

本次音樂會的開篇之作《滇西詩鈔》是丁善德先生藝術歌曲的代表作之一。此外,本場音樂會還精選了《思鄉》、《紅豆詞》、《鳥兒在風中歌唱》、《我住長江頭》、《想親娘》、《藍色的霧》、《嘉陵江上》、《玫瑰三願》、《思鄉曲》、《太陽出來喜洋洋》、《點絳唇》、《教我如何不想他》等代表中國藝術歌曲傑出成就的眾多經典之作。

實力“唱將”擔綱音樂會

擔綱本場音樂會演唱的三位歌唱家更是明星級的實力組合: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和美國朱麗葉音樂學院的張建一,是世界歌劇舞臺上唯一的最傑出、最有成就的亞裔男高音歌唱家,被歐美音樂界和媒體譽為“東方的奇跡”;歌唱家黃英,用她柔和甜美的音色、靈活高超的演唱技巧、豐富純正的音樂風格,被西方權威媒體盛讚為“中國飛來的夜鶯”;廖昌永是活躍在世界歌劇舞臺上最著名的亞裔演唱家之一,作為一個在一年之內連續三次分別獲得法國第41屆圖魯茲國際聲樂比賽、多明戈世界歌劇大賽、挪威宋雅王后國際聲樂大賽第一名的歌唱家,他對藝術歌曲的詮釋可謂是非常值得期待。

新聞連結

丁善德的藝術歌曲情懷

今晚6點,中山公園音樂堂,由著名歌唱家張建一與黃英聯手呈現的音樂會導賞,將與觀眾一起分享中國藝術歌曲的東方之美,重現藝術經典,領略那些藝術歌曲中的雅致與藝術氣質。

作為我國老一輩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音樂教育家,丁善德一生筆耕不輟,留給後人的不僅有《新中國交響組曲》、交響曲《長征》、交響詩《春》、大合唱《黃浦江頌》等一系列具有強烈時代氣息和藝術感染力的交響樂、大合唱,《C大調鋼琴三重奏》、《e小調弦樂四重奏》等筆觸細膩、韻味雋永的室內樂,更有《春之旅》、《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兒童組曲《快樂的節日》、《新疆舞曲》(第1、2號)、托卡塔《喜報》、《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小序曲與賦格四首》、《小奏鳴曲》等數量可觀的充實了我國鋼琴音樂寶庫的鋼琴曲。同時,他在藝術歌曲領域裏也有著辛勤的耕耘和豐碩的成果。

由於丁善德創作于法國留學期間的一些藝術歌曲在“十年浩劫”中散失殆盡,僅女高音與長笛的《神秘的笛音》一首倖免于難,完成此曲的1948年,被認作為他藝術歌曲創作的肇始之年。從1948年到1985年,丁善德共創作了32首藝術歌曲。

在這些藝術歌曲中,除了《神秘的笛音》係根據唐詩的英譯譜寫而成,《太陽出來喜洋洋》、《可愛的一朵玫瑰花》、《槐花幾時開》、《瑪依拉》、《想親娘》、《上高山望平川》是經他加工、提升到藝術歌曲層面的我國西南、西北和新疆的民歌之外,其餘的25首中,有3首是為毛澤東的詩詞(《清平樂·會昌》、《西江月·井岡山》、《十六字令三首·山》)所譜的力作;《山上的松樹青青的哩》、《國慶日》都是精品力作;《藍色的霧》、《找礦》、《延安夜月》、《老戰士》、《老社員之歌》、《趕駱駝的哈薩克》等,勾勒了一幅幅各行各業的各族人民辛勤勞作的音樂畫卷;《讚周總理》傾注了中國人民在“四人幫”肆虐的特定歷史環境中,對這位“人民的好總理”的敬仰懷念之情;《橘頌》以我國古代大詩人屈原的詩為歌詞。

丁善德的藝術歌曲不但題材豐富多樣,而且在藝術上也是細膩工致、諧美深成的。他選來譜曲的詩詞無不具有很高或較高的文學性。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