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作曲家吉雅·坎切利:發展音樂最重要的是寬容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5-26 17:12:50 | 文章來源: 北京青年報

作曲家吉雅·坎切利:發展音樂最重要的是寬容

在“2011北京現代音樂節”的開幕式音樂會中,喬治亞的著名作曲家吉雅·坎切利1977年創作的一部單樂章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樂曲在羽管鍵琴優美的童謠旋律與強大的管弦樂戲劇化的印象中做強烈對比,使其有著極其震撼的戲劇感染力,一曲奏罷,現場歡聲雷動。這位75歲的老人走到臺前接受中國觀眾的歡呼。記者日前對這位享譽世界的喬治亞作曲家進行採訪,説到這一作品的特色時,他説:“對比是我音樂中的特色,是我童年的記憶與後來艱辛生活的對比。我認為,好的音樂和美妙的旋律就是在音樂中能夠感受痛苦。”

北京現代音樂節藝術總監葉小綱告訴記者:“原來準備在開幕式演出坎切利的另一部作品,因為沒有找到很好的中提琴演奏家擔任協奏曲的演奏,所以就改曲目,這個時候,至少有50個人在網上提出演奏坎切利的《第五交響樂》,結果,演出以後反響真的很不一般。”《第五交響曲》就是這樣,它給你的藝術感染能夠讓你感受心靈的震撼。對於這部作品,坎切利説:“有人説我是俄羅斯學派,的確,我在音樂創作的學習階段確實受其深刻影響,但在現在的創作中,我一方面延續俄羅斯學派,一方面與改良相結合。這是一個複雜的相互關係。我生於喬治亞,列寧與史達林是我兒時的偶像,到了20歲的時候,我才了解到宗教的存在,並喜愛上了它。《第五交響曲》就是把這樣的感受寫進去。”

在一般觀眾過去的印象來看,對於當代作曲家創作的現代音樂很多是無調性的,不是很好聽。而近幾年的現代音樂創作卻又開始注重旋律性。坎切利對記者説:“這好似一個很正常的現象,所有音樂必須經過時間的裁判。好聽不好聽都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有些東西,一些人覺著好聽而另一些人覺著不好聽,不存在統一的標準,而我認為好聽的音樂和旋律的美妙程度就是在音樂中感受痛苦。”

坎切利出生於喬治亞,喬治亞有著悠久的民族音樂,但坎切利的音樂中並沒有引用喬治亞民族音樂的元素,坎切利説:“由於喬治亞的多聲部民歌和民族音樂是一個歷史淵源的寶庫,結構也很複雜和固定,那麼它不適合引用到現代音樂的創作中。因為它無法模倣和仿製,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在不知道我們的祖先是怎樣創造出這些美妙的音樂時,是不能模倣的。而我的音樂目標之一就是千方百計與別人不同,包括與傳統的民族音樂不同。”

對於中國的文藝理論,坎切利最喜歡提的是“百花齊放”。坎切利説:“多樣性對於我們來説是財富,我們很期待這樣的時刻到來,但是不能急於求成達到目的,而是期望著下個20年或10年達到。我們知道,許多音樂家的創作在學派領域上都有所建樹,他們應該為自己的流派發展找到生存之地,而今天最重要的是解決20世紀留下的問題,解決‘發現流派共同發展’的問題。”

對於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學習音樂,坎切利告誡年輕人:“作為年輕人想學習音樂,還是先要在音樂以外,對身邊其他的藝術形式感興趣,繪畫、文學、建築、詩歌,了解所有的藝術形式。藝術是一種特殊的東西,它不僅要自己感覺好,別人也要感覺好,才能打動人。同時,年輕人現在對電腦、多媒體感興趣是很正常的,每個人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按先人創造的傳統去喜歡音樂,按先人開放的態度去創造音樂,對於多樣性的學習,耐心與寬容是最重要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