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 小劇場戲劇新浪潮

“中國特色”的小劇場戲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30 10:25:37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小劇場戲劇新浪潮--“中國特色”的小劇場戲劇
《趙氏孤兒》劇照。故事講述春秋時晉國貴族趙氏被奸臣屠岸賈陷害而慘遭滅門,倖存下來的趙氏孤兒趙武長大後為家族復仇的故事。

中國的“小劇場戲劇”的概念相當於日本的“小劇場”、“アングラ演劇”,英文的Experimental Theatre,也就是實驗戲劇。北京,一直是中國小劇場戲劇活動的中心,此外在上海、深圳等地也有小劇場戲劇的身影,但無論規模還是影響,始終不及北京。

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小劇場戲劇曾有過一段短暫的黃金期,高行健、林兆華等人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將新的戲劇觀念引入國內,為中國戲劇注入了新的活力。但90年代末以後,中國的小劇場迅速走向商業化,只有少數人還在堅持做反商業的實驗戲劇,並努力從中國傳統藝術中汲取靈感。這些現象漸漸構成了如今“中國特色”的小劇場戲劇。

小劇場戲劇的商業化

在西方戲劇界,不敢説全部,至少絕大部分小劇場戲劇都是反對商業化、反主流價值觀的,是前衛和叛逆的。但中國卻不然。上世紀80年代的小劇場戲劇雖然有很多實驗性的嘗試,但大多是表現形式上的嘗試,它們要表達的思想和觀念仍是傳統和保守的。而90年代末以後,幾乎連這一點形式上的實驗和嘗試也非常少見了。現在小劇場上演的,要麼是愛情肥皂劇,要麼是通俗搞笑劇,不然就是愛情加搞笑的戲。最近一段時間,開始流行懸疑劇了,就鋪天蓋地的都是阿加莎克裏斯蒂、東野圭吾推理小説改編的戲,幾乎已經徹底商業化了。中國的小劇場戲劇已不再是“Experimental Theatre”,而是“Little Theatre”了。現在一提起小劇場戲劇,一般人的第一反應已不是“先鋒”、“前衛”,而是“通俗”、“娛樂”了。這讓人不禁追問,為什麼會這樣?

回想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也曾有過小劇場戲劇高度商業化的現象。青年導演王翀曾經在文中寫道:“伴隨著日本高速增長的泡沫經濟和消費主義幻夢,以野田秀樹為代表的第三代小劇場人以快速的喜劇語言和密集的流行文化符號使劇場成了青年觀眾的娛樂平臺——他領導的脫胎于東京大學學生劇社的夢之遊眠社創造了1200余場演出共計81萬餘觀眾的票房記錄,他們甚至會在體育館演出——小劇場不再是小劇場了。”

但儘管如此,日本小劇場戲劇中的實驗力量一直未曾斷絕,反觀中國,則真是商業戲劇一手遮天,實驗戲劇日趨邊緣了。這讓人不禁想要追問,為什麼會這樣?

筆者認為,其中固有整個社會氛圍十分浮躁、崇尚消費文化的緣故,但實驗戲劇的演出空間太少,也是原因之一。在中國,上規模的大劇院由於演出成本高、票價高,所以上演的主要是有經濟實力的中年人喜歡的劇目。比如中國三四十年代的戲劇大師曹禺、老捨得作品,或是19世紀的名家易卜生、契訶夫等人的名作等。面向年輕人的戲是很少安排在大劇院演出的,除非戲裏有大牌偶像明星出場。因為年輕人買不起那麼貴的票,面對一兩百元的票價,他們覺得還不如去看電影或是在家打遊戲。要吸引這些年輕人走進劇場,就要降低成本,將票價壓至百元以內,因此,小劇場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面向年輕觀眾的時尚娛樂劇大舉入侵小劇場演出空間,在中國城市劇場資源還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實驗戲劇的生存空間自然變得越來越小。

1   2   3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下一頁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