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南方人物週刊:經典小劇場《三人行不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7-09 13:18:00 | 文章來源: 南方人物週刊

是照妖鏡,還是懸梁套索?一經舉起,劇中人便陡然變換了臉孔,任色慾與放蕩在各自的獨白中燃燒。

馬屁員工Paul(狄志傑飾)大肆辱罵無能上司Peter(朱德剛飾),有婦之夫Peter宣泄對新員工Mary(杜詩梅飾)的佔有欲,Mary搖身變浪蕩女,向Paul施展鮮艷欲滴的愛意。

這是一齣獻給“前中年期的上班族”的喜劇,嚴肅而極具野心地試圖用3個人、7張椅呈現錯綜複雜的社會現實與人際以及混亂的價值觀。一人豈止兩面?偽君子、假小人、虛淑貞,在辦公室小天地,你來我往。奉承、獻媚、情慾,在三人間纏繞糾結。

6月25日-27日,台灣屏風表演班攜經典作《三人行不行Ⅰ》來到上海話劇中心——該劇製作人林佳鋒説這裡是“最適合的劇場”,“我們做小劇場就是需要近距離互動。”

極富都市感和時代性的話劇《三》已23歲“高齡”,作為劇團第三回作品,它以喜劇形式記錄台灣生活百態,奠定了屏風實驗小劇場的發展道路。此前,屏風累計完成1450場次演出,觀眾人次超過120萬,被譽為“小劇場票房神話”,其中,已發展成為6集系列作品的《三人行不行》助力不小。

“我排了這部戲將近10年,每次都有新鮮感,和演員合作時,他們總會在對戲中擦出新的靈感。”執行導演黃毓棠無法割捨對《三人行不行》的感情,“故事的主結構沒改變,但加進一些時代元素,在舞臺美學上也有一些修整。”為保持精簡的舞臺傳統,推行“環保”概念,劇團放棄了鐵、木材料,借用多媒體技術,以簡單的布幔呈現都市感。

這3位第九代演員,褪下以往的熒屏影視藝人身份,在舞臺劇裏“玩上癮”。一人10角,是挑戰和考驗,也是享受和再創造。

“之前有次演出完,有人説要抓我們三個去驗尿。”狄志傑顯得頗為自得。

第五幕《目擊者》裏,盲人趙老師是一樁交通肇事逃逸案的秘密“目擊者”,他的壞記性引發了重復發問,著實考驗了3個人的舞臺“跑動力”——每個演員必須奔赴3個舞臺地點,連番塑造3個角色。

戲內戲外,沒有明顯界限。排戲中的跑位、轉移道具的錯亂,自然成為站立在那條分界線上的“擦邊”笑料。

真正讓人無所適從的,是第三幕廣播劇中1945年背景下日本殖民的台灣。閩南語、日語、國語在此交錯,劇場裏,一邊有觀眾笑場,另一邊卻鴉雀無聲、一頭霧水。一如該幕名字《淒涼と美麗のLOVE STORY》,語言遊戲背後,是戲劇衝突與文化的碰撞。“local is global”,這裡是台北,卻也是上海、是北京,是所有與精神困境並行的大都市。這裡有歷史傷痕、有現代物欲,有拆得穿的謊言,也有揭不透的真相。

機車、公交、私家車、電臺廣播、車禍命案,它們一色排開,構成《三人行不行Ⅰ》的5幕情節。“交通”是現代大都市的標誌,古義中卻還有交往的深意。然而,恰恰是交通工具封閉的空間,阻隔了人與人真心的交往,“在路上”是多少都市人心靈世界的漂泊現狀……三人成“眾”,表面平衡穩定,卻處處顯露內在的人心不齊。眾,行不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