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話劇攪熱大市場

時間:2010-06-24 13:33:08 | 來源:今晚網-今晚報

演出>

小話劇攪熱大市場

《戀愛的犀牛》

小話劇攪熱大市場

《兩隻狗的生活意見》

小話劇攪熱大市場

《跟我的前妻談戀愛》

小話劇攪熱大市場

《杜拉拉升職記》

從《暗戀桃花源》到《戀愛的犀牛》,從《開心麻花系列》到《兩隻狗的生活意見》,從《愛情來了你就上》到《杜拉拉升職記》,從《鮮榨小夫妻》到《三個橘子的愛情》……小劇場話劇已經形成了一群以大學生、年輕白領、知識分子為主體的觀眾群。從1982年林兆華執導的第一部小劇場話劇《絕對信號》在北京上演,中國的小劇場話劇已經走過了近三十年。而隨著孟京輝、高亮、賈立珠、何念等一批話劇導演的努力,小劇場話劇在風格上也正在從先鋒向喜劇轉變。這種轉變恰恰迎合了當下觀眾的心態和欣賞需求。如今,小劇場話劇如星星之火,開始燎原。

看小劇場話劇已成潮流

上世紀80年代,小劇場話劇有一種獨特的“藝術范兒”,似乎只有藝術青年、憤青、藝術工作者才會走進小劇場。而很多優秀的話劇演員因為生存問題,不得不在電視劇産業開始火熱之後,轉行拍起了電視劇。濮存昕、楊立新、雷恪生、奚美娟……這些從話劇舞臺上走出來的影視劇演員,都是因為拍電視劇而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在經歷了20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的探索之後,從九十年代末期至2003年,小劇場話劇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以孟京輝為旗號的先鋒戲劇逐漸得到觀眾的認可,影響甚至超過了之前任何一個時期。

近些年來,小劇場話劇不再為時尚小資和藝術工作者所獨享。因為故事情節深諳年輕人的心,臺詞有味道、劇情不矯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走進小劇場。一位觀看過小劇場話劇的大學生告訴記者説:“我覺得這些小劇場話劇臺詞特別有味道,很多東西簡直説到我們心裏去了,有時候細品一下,覺得回味無窮。”在網路論壇裏,對《戀愛的犀牛》、《跟我的前妻談戀愛》、《空中花園謀殺案》、《杜拉拉升職記》、《21克拉》等話劇的討論都非常熱烈,還有網友發帖評論認為,這些小劇場話劇的劇情玩法很得青年人的心,讓他們覺得“很有意思”。

票價低笑點高適合年輕觀眾

小劇場話劇起源於19世紀末的法國“自由劇場”的藝術實驗活動,後風行于歐美和日本,是西方戲劇反商業化、積極實驗和探索的産物。小劇場話劇之所以受歡迎,在於它與觀眾距離近、易溝通、感染性強,容易引起觀眾共鳴。在都市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的當下,小劇場話劇節奏輕鬆,大都選材于現代都市生活,滿足人們空閒消遣。同時,因為小劇場話劇小舞臺、小製作、小投入,成本相對低,票價也就低,更容易吸引觀眾。

近年來,中國的小劇場話劇正在從先鋒性向喜劇性轉變。從《翠花,上酸菜》、《晃晃悠悠》、《到現在還沒有想好》、《收信快樂》、《天上人間》……吸引了一大群年輕的白領,他們下班後直奔劇場,卸下在辦公室裏的幹練,看著自己的影子在舞臺上或被調侃,或顧影自憐。“戲逍堂”製作人關皓月説得非常明白:“我們就是要把那些以前不看戲的人都吸引到劇場裏來。人家忙了一天,好不容易下了班,誰還想上劇場裏受教育來啊。”

幾百塊到幾十塊的票價,也為培養固定觀眾提供了保障。在北京,最火的小劇場話劇票價最高也不過六百元左右,在天津幾十塊一張的話劇票一直非常緊俏,而在上海有一部分固定的人群已經習慣每週拿出二百元去看話劇。一些針對學生的小劇場話劇,更是將票價降低到10元、20元。

小劇場演員也可以名利雙收

若干年前,話劇演員身上都有一樣的標簽“窮酸”,同樣是演員,走在大街上,話劇演員基本上不會被別人認出來。但這樣的歷史儼然已經翻過,劉曉曄、馬麗等這些在話劇舞臺上非常活躍的演員,也因為擁有了自己的粉絲而成為明星。同時,小劇場話劇演員的收入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收入過百萬也不再是夢想。

已經演出五百多場的小劇場話劇經典之作《兩隻狗的生活意見》主演之一的劉曉曄,恐怕是小劇場演員裏掙得最多的演員,僅《兩隻狗的生活意見》這一個戲就收入百萬。儘管劉曉曄笑著説:“錢這方面,都是製作人和我媽單線聯繫,我都沒看到影兒。”但劇組透露,劇組單場演出費確實比普通小劇場話劇酬勞高。再加上五百多場次,百萬酬勞並不是空穴來風。

此外,隨著“孟京輝工作室”、“逍遙堂”、“雷子笑工作室”等小劇場話劇生産製作工廠的增多,小劇場話劇也成為一種新興的創意産業經濟增長點。數據顯示,僅今年1至2月,上海大大小小的話劇演出就多達19台,出人意料的是,所有這些大小演出,幾乎無一不賣座。而以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為龍頭的民間話劇,已形成民營劇團、小劇場創意園區、邊緣話劇和校園話劇等多股力量共同發展的産業格局。廣州話劇團的爆笑小劇場話劇《跟我的前妻談戀愛》從2007年12月24日綵排到2008年4月5日在黃花崗劇院演出結束,總共演出了17場,票房總收入三十五萬多元,獲利十多萬元。而在北京,每天有話劇、每場都坐滿,已經成為常態。曾經的小劇場話劇在文化市場投資上是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如今“雞肋”變成了肉質肥美的“雞腿”,人人都爭搶著分一杯羹。

從最初的每年一齣戲,甚至幾年一齣戲,到現在一年能有十幾齣不同風格的小劇場話劇在舞臺輪番上演,從少數戲劇先鋒的實驗田發展到今天話劇藝術一種重要的生存方式。小劇場這個小舞臺已經能夠自給自足,自創天地。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