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博報

請批評家評論作品有價值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0-09 17:23:07 | 文章來源: 陳曉峰的部落格

文\陳曉峰

我不知道這個搞“行為學術”的批評家群體能否代表批評界的主流價值觀,能否解放藝術界未來的藝術力量,因為他們一邊喊不出臺,一邊又如此低級的消極抵抗,如此還要人們“被相信”判斷中國藝術價值的未來在他們嘴中筆下,實在是非常恐怖的事情啊。彭德老哥哥倒是給批評界大起底了,貢獻了一句年度黑詞:看60秒以上則可能是傑作!對了,什麼是暗箱操作,藝術界流行的60秒是最好的回答。

這年頭當批評家是點兒背,裏外都不討人喜歡。別人説了做臺一千遍之後,果真做臺了。到處被質疑,現在倒好了,他們自己也把自己砸進去了。批評家的出軌之年度大製作——“終南雅集”在我看來實在是有些表演過度,已經很像前幾年盛行的“殺人遊戲”了,批評家要殺自己了,當然其他人攔也攔不住了。現在是網際網路的智慧地球階段,批評家卻開始反智了,不容易啊。呵呵。批評難道就是網路傳説中的僵屍在藝術界的代名詞?!

今年美術批評界最雷人最艷俗最無聊的事情,莫過於是一群歲數都要過大半百學術或不加以推進或研究方式不變化的像帶頭大哥一樣的老傢夥們躲在大概是或者類似于休閒山莊搞起了“行為學術”,還美名其曰“終南雅集”,實在不亞於是一場中國藝術界史上最大笑柄。把自己的老底揭開自我曝光,不是黔驢技窮就是傻了吧唧吧?!諸多藝術家還在水深火熱或被批評引上了歧途中,還沒解放之時,批評家如今卻搞得比竇娥還要冤,這年頭誰要相信?批評家還有時間赤膊上陣還聯袂出演,這年頭誰又要接受這種資訊呢?批評家自我作困局狀,這又算什麼無間道,這擺給誰看呢?這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嗎?比如,你自己要批評自己,至少從邏輯上看是不是批評的對象都很模糊呢?批評家去批評和自己這個群體有關的會議,除了證明自己高尚之外,還想證明什麼呢?個體批評家去批評會議,倒是一種勇氣,而一群基本代表了批評界聲音的主流批評家們去做這種成人都不好意思看的“遊戲”, 這連周星馳都不好意思搞無厘頭了,你們代表知識前沿的分子們還好意思如此作踐自己,而不是建設新的可能方式?是不是有些“至今為止被認為是最極品女”的小月月們了?!看來大家要“火速膜拜”這個比史上藝術家更牛的行為藝術了。批評界不講真話,那麼自己就等於是自己的敵人,等於自殺,我不知道這個道理是不是太簡單了,但常常被忽略。

從弱者的角度看,批評界這些年被市場被會議搞得有些累有些人心散了的感覺都能理解。誰讓目前社會的現實就是一個不斷讓人變得沒有堅守的社會。藝術界尤其勢利這是這個行業的詬病之一,但是大家都對名利太過分追求了,而忘記了身上特別是身份背後連帶的責任。很多時候一堆人結合起來只是為了溫暖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看清事實和藝術未來的趨勢——問題是批評家都不把自己當做弱者,以為可以主宰藝術家的命運,可以書寫藝術史——中國當代藝術史用寫嗎,每年看看拍賣市場不就很清楚所謂藝術史的脈絡了嗎?!看來他們都看了《建國大業》上了癮,想集體本色演出,證明自己近些年慾望上漲的批評功力——換一個藝術家馬甲還要公眾證明自己的作品是好作品,這是裁判還是運動員?他們把自己當做藝術界理所當然的公眾人物,那麼這就是對藝術有限資源的隱性掠奪——在權利的通道上,他們沒有發揮更大的效用,而只滿足私利娛樂自己,是不是讓群體人感到心寒或心酸呢?港臺片的臺詞就是怎一個“衰”字了得!他們的演出和郭德剛惡搞的《唐伯虎》沒有本質的區別,極盡艷俗之態。批判不是從這種消解的方式能夠得到力量,還希望有人投資買單,實在是幼稚病患者。為什麼這些成功奮鬥在藝術界第一線的傢夥們對宋莊和798藝術節懶得理睬,對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不聞不問,對目前藝術生態的變化,對藝術區的拆遷,以及對火熱的中國藝術現場熟視無睹?難道都落入了“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俗念中——不知道他們關於當代藝術的所謂“生效”、“問題”、“策略”、“現場”等等詞彙指的是什麼?都不好意思引用哪怕近期能看到一篇有新意文章的彭德這段話,“看展覽,展示思路別致,能提高觀看的效率。看一幅畫,評論家主動看10秒鐘以上的一定與眾不同,看60秒以上則可能是傑作。終南雅集看了9個展覽,累計60分鐘,匆忙但合理”。這就是這個藝術超級功利時代批評界的通病嗎?批評家跟著毛躁了吧?藝術家別在那麼迷信了,自我找路子吧?越找越能解放自己!當然,批評家及其資源只有不斷被利用的價值,這是藝術圈內唯一的硬道理。

批評家像夜店的姑娘已經被市場明碼標價了,在夜夜笙歌的時候,還能指望為藝術開拓新的方向出來?抱缺守舊和不求甚解永遠是主流批評界的聲音。中國當代藝術10多年找到了市場化的惡俗和商業符號模式,還有精神上的探索力量嗎?邊緣的聲音,他們聽到了嗎?別説邊緣,哪怕大眾一點的聲音,聽到了嗎?

89現代大展之後,緊接著90年代藝術市場化,很大程度造成了藝術界極大的迷信批評家和策展人,而批評家、策展人或抽樣式或被資本不斷扭曲的審美標準,極大的破壞了中國藝術自我不斷發展和更新的方向。難道彭德們的行為是不是要提醒藝術家不要相信批評了?如果是這樣,這個行為可以出個終結者的版本,讓批評這個門類消失,或者以最快的速度邊緣化。因為如今的藝術界批評家仍然太搶手了,仍然是被罵了還要被邀請,一次又一次的被邀請,批評家一次又一次的糾結出臺,但都沒有任何自覺結束的暗示——既然商業批評沒有盡頭,何必雅集而脫褲子放屁呢?

如果批評家非得要像藝術家那樣搞行為,而且又要有意義的話,建議他們不如在798和宋莊現場擺個批評家“醫療隊”出臺診斷一下當下藝術界面臨的各種糾結可能實際意義要大很多。我不知道這個搞“行為學術”的批評家群體能否代表批評界的主流價值觀,能否解放藝術界未來的藝術力量,因為他們一邊喊不出臺,一邊又如此低級的消極抵抗,如此還要人們被相信判斷中國藝術價值的未來在他們嘴中筆下,實在是非常恐怖的事情啊。沒想到本來就是“僧多粥少”的批評家能夠如此産生同樣的價值共同體,去做這樣一個沒有任何內涵的作品。而這一切也就産生了,沒有個性批評界的最經典案例。

批評界沒有産生新的或尖銳的言論,而集中精力搞這種網際網路早期BBS時代類似于飯局的“腐敗”行為,實在不把這個時代破碎的知識分子最後的良心當回事。批評家不僅只會當怨婦,而是要持續不斷的解放出新的藝術思想出來,不是作壁上觀。批評家如何在新的資訊時代,不斷尋找到解讀與批評中國藝術的新方式,我個人覺得非常具有挑戰性,而不是眼前的沒有發現新價值可能的故作“懨懨欲睡”,太低調了吧?!

對了,如果批評家沒有批評選題了,那麼湖南衛視的《藝術玩家》你們也該出手批評批評了吧,把前些年中國當代藝術平面化的成果,現在轉化為電視媒體,又是那般“院士們”輪流出臺誘惑那些中産階層還有老百姓。恐怕這一輪電視一播當代藝術這些老演員們的價格又要上漲吧。中國新藝術的方向又在哪呢?總是老調重彈的他們是不是一種過剩和過氣的藝術呢?這個是目前社會流行的現實結構,為什麼批評家不暴力的解構一下,而非得作賤文人的稱號而雅集?!何為新視覺呢,從哪找呢,批評與發現的眼光又在哪?中國當代藝術的新生産力呢,問問百度吧?!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