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博報

當代藝術中的四類批評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0-03 16:44:09 | 文章來源: 查常平的部落格

文\查常平

批評家不同於一般的藝術鑒賞者,因為他需要通過藝術批評活動形成系統的批評理論、明確的批評觀念、堅定的學術立場。系統的批評理論,來自於批評家人文學養的深度預備和對自己批評成果的不斷反思總結;明確的批評觀念,來自於批評家對於藝術作品所呈現出的時代文化特色的敏銳的直覺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堅定的學術立場,基於批評家的個體獨立人格和為捍衛批評所敞明的真理而在的勇氣。如果以此標準審視中國的當代藝術批評家群體,這樣的人實在寥若晨星。當然,這並非只是批評家們的過錯。

目前,中國批評家的構成,大致可以從學術背景和從事職業對象兩方面加以分類考察。從學術背景看,有出自因作為藝術家的夢想破滅的批評家。他們由於始終都抱有成為藝術家的理想,在批評的時候比較強調藝術家的技術功夫,即使這種功夫的經驗大多源於藝術家的自我講述和自己淺嘗輒止的實踐。他們把藝術批評當成藝術創作,對藝術的學術性體會太少,甚至認為藝術本身不需要學術。他們常常從藝術的外部功能方面,著手分析藝術作品。所以,他們的文章充滿的感想多餘嚴謹的學理探究。這樣的文章,善於把藝術家進行簡單的歸類,然後集體批發給不同的藝術機構或畫廊。對於讀者而言,看一篇文章,大致就能夠明白他們基本的批評理念。不過,他們屬於批評家中少有的執著的一群人。他們會在一個時期堅持自己初步的批評理念,即使這種理念未經過嚴肅的學術追問。

其次,是出自美術學專業的批評家。這裡的美術學,主要是由藝術史、藝術理論、藝術教育等專業構成的學問領域。在批評中,他們比較強調作品在藝術史上的上文下理關係,強調藝術創作推進藝術史的價值,強調藝術對於建構當代文化的意義。他們所説的學術,實質上是以藝術史為中心的一般文化理論。由於其視野比較狹隘(雖然比第一類批評家的視野廣闊),他們對其他人文學科的知識把握相對浮淺,不少批評家寫作時常常在這方面出現硬傷。所以,他們往往有意識地回避藝術作品所涉及到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問題。正因為對其他領域的當代學術比較陌生,他們有時候會誤以為自己通過考察藝術作品提出的問題為重大的學術問題,如近日一些批評家提出的漢語批評寫作的範式問題就是一例。其實,這些問題,有時早已在批評界之外的其他學術界得到了非常深入的思考與回答。當代學術界的學者們不願介入藝術批評界的一個原因,就在這裡。不過,從這樣的批評家的文章中,讀者的確可以學習到一些藝術史的知識和如何從藝術史、文化史的角度看待問題的方法。目前的所謂職業批評家,一般都來自這個類型。但是,中國藝術的發展與學術研究沒有獨立的民間基金會的支援,所以,在嚴格意義上,處於前現代階段的中國大陸社會,還沒有真正獨立的職業批評家存在的土壤。這是為什麼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批評家們紛紛轉向策展人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批評始終處於較低學術層次的主要制約因素。

再次,出自其他人文學科背景的批評家。其他人文學科,指在美術學專業之外的文學、哲學、美學、宗教學、傳播學、歷史學、文化學等。就當代藝術界的整體而言,他們的人數相對太少。他們很容易牽強附會地用這些知識架構來詮釋藝術家的作品。相對於上述兩者,他們有時對於藝術本身的圖式語言洞察力不夠,對於如何在藝術史中定位藝術新作缺乏內在的理據。他們的優點,在於能夠拓展理解藝術的更為廣闊的域界,能夠在更宏觀的視野中審視當代藝術的創作、展覽、傳播、接受之類現象。他們不僅把藝術當作文化現象來理解,而且當作人文現象以至社會、歷史現象來詮釋。當然,對於藝術的歷史性理解,並不僅僅關係到藝術史寫作中的諸多問題,而且關係到藝術家作為人如何在歷史中存在的問題。

最後,出自藝術機構的批評家。這樣的藝術機構,如美術館、博物館、畫廊、藝術雜誌與網站等等。他們更多從藝術傳播的社會學角度審視藝術現象,關注藝術與社會的關係問題。由於接觸作品機會較多,其中也不乏因認真研究過藝術發生的歷史根據而出類拔萃的人。

這裡的分類,只是基於學術研究的方便原則進行的。其實,在現實的批評生活中,各種類型常有互相交叉的情形。對於從前現代向現代轉型的中國當代藝術界而言,目前最需要的是為敞明當代藝術中人生之真理、揭示當代藝術中社會之德性的批評家。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