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博報

賈廷峰:拿什麼拯救你,可憐的中國畫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14 19:57:50 | 文章來源: 賈廷峰的部落格

文/賈廷峰

在這個以利為尚、以騙為智、以假為真、以虛為實的浮躁和瘋狂的年代,世間萬物正在以肉眼可辨的速度劇烈扭曲,信仰的缺失、人性的墮落、價值觀的偏離倣若惡漩,將我們捲入其中,不能自拔。遠處的拍賣行正上演著一幕幕重寫神話的大片,自編自導的藝術家和拍賣行一路高歌猛進,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狀若末日來臨前的最後狂歡。還來不及為之歡欣鼓舞,卻又突然被緩滯于眼球的蕭索景象驚呆,近處是一片畫廊聚集地,安靜地了無聲息,似乎畫廊的每一次開幕便是為了謝幕,慘澹的猶如深閨怨婦。我實在是很難將如火如荼的拍賣行和秋風蕭瑟的畫廊串聯在一起,但同樣從屬於藝術産業鏈的一環,二者之間的差距何以這般懸殊?

我又該拿什麼拯救你,可憐的中國畫廊?

較之其他行業的普遍低迷,近幾年藝術市場的繁榮火爆確是振奮人心,天價、神話的不斷刷新也充分地反映了人們對藝術的關注度日益提高,我們開始對身價暴增的藝術家津津樂道,對屢創新高的拍賣行頻頻注目。媒體不厭其煩地報導“誰誰誰的作品以多少多少價格成交”,“哪家拍賣行總成交額又超過多少多少億”,但是卻從未發現有這樣的報導“某某畫廊今年進賬突破多少多少”,撇開浮華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醜惡伎倆或虛假炒作,畫廊的尷尬境地與清貧狀況確也可見一斑。年前一幫畫廊老闆和雅昌網老總萬捷聊天的時候,我就説過畫廊是藝術行業中的最弱勢群體,中國的拍賣行和畫家一年賺一個億的大有人在。但我敢説一年能掙一個億的畫廊一個都沒有。這是不可思議的,畫廊是藝術産業鏈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承載著藝術品生産者(藝術家)和藝術品消費者(收藏家)的樞紐工程,也是發掘和培養優秀藝術家的優渥土地,畫廊理應是具備藝術産業相當話語權的一方,為何如今卻是淪落到此等境地,這迫使我們分析和反思。

現今中國畫廊日漸頹敗,乃是內外因的雙重作用力的結果。外因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是大環境(國情、政策、法律)的影響,二是與畫廊相掛鉤的同屬藝術産業鏈條上的藝術家、拍賣行、收藏家對畫廊造成的“外傷”。內因即是畫廊自身各方面的不足或缺失造成的“內傷”。

大環境

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和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致使國家不得不加大文化産業的投入和宏觀調控力度。這的確是個天大的好消息,要知道國家機器力量的強大遠非我們所能想像的。至少在首都北京,國家大力介入文化産業後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此處暫不一一列舉。國情的需要迫使政策改變,那麼政策上加大相關文化産業的扶持力度自然水到渠成,這正是我們願意見到的。但實際情況是沒有一家金融機構願意承認畫廊是實業進而提供資金支援。國內的現行體制使畫廊幾乎沒有生存空間,我們在與狼共舞。這個體制對畫廊的生存發展是致命的,國家和地方畫院、美院、美協裏的體制內畫家霸佔著豐富的社會公共資源,拿著俸祿吃著皇糧私下裏賣畫,價格完全自己説了算,説漲就漲。他們不需要跟任何畫廊合作,從來都是自己跟藏家直接打交道,由於他們具備的先天優越條件致使全國各地的藏家可以繞開畫廊,輕易找到畫家買賣作品。再説法律,中國與藝術相關的法律法規本來就少,稱得上完善的更是寥若星辰,加上藝術行業的難以量化和藝術行為的界定模糊,很多打“法律擦邊球”的商業活動伺機而生。另外,中國缺乏一個完備且權威的鑒定系統,很多古代近現代的藝術品真偽無法被準確鑒定,由此而引發的商業糾紛屢見不鮮,大多都是自認倒楣,不了了之,這是藝術行業最致命的硬傷,無權威的鑒定系統致使那些不太了解藝術卻想進軍這個行當的實業家望而卻步,嚴重制約了藝術及相關産業的發展。

藝術家、拍賣行、收藏家

藝術家在藝術産業鏈中居於基石地位,他們是藝術品的生産者,所以他們的最大職責應是盡可能提供高品質的藝術作品。但如今的現實情況卻恰恰相反。市場經濟極度膨脹的副作用正在日漸顯形,那就是一大批的藝術家正在變得急功近利和不擇手段,為了逐利,他們開始粗製濫造,甚至大批量流水線作業。畫品亦人品,如果藝術家的創作動機變得不再純粹和高潔,那麼他的作品又能有多高的藝術價值,他又該以何理由得到大眾的首肯?為了牟利,有些藝術家甚至撇開闔作多年的代理畫廊,視合同如草紙,私下直接與藏家交易,從不會想到正是由於畫廊的包裝、宣傳、運作才成就了今天的他。如今很多成名的藝術家對曾經幫助過他們的畫廊毫無感恩之心,將個人所取得的成就全部歸結于自己畫的好,從剛開始與畫廊老闆的見面擁抱、稱兄道弟到握手到點頭到裝作陌生人一樣不相識,背信棄義已是屢見不鮮,過河拆橋成為家常便飯,人性墮落到如此地步,實在是令人心寒!究其原由,無外乎他們的作品從以前的1000一張變成了現在的10萬一張,身價漲了。他們的“精明”很難容忍任何中間人得到應有的報償。還有些畫家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礙于畫廊合約的束縛,甚至將新作的款識寫成數年前甚至十多年前以跳過合約的有效期,然後再送拍。畫廊即便知情,也於事無補。畫廊從挖掘藝術家,簽約藝術家,到推廣藝術家,其間的付出可想而知。大到提供畫室、舉辦大型個展、參加大型藝博會、出版畫冊、邀請藏家和各界名流觀展、邀請著名批評家為其提供學術支援或舉辦研討會,小到海報的設計、媒體宣傳、甚至展廳的燈光、懸置作品的角度位置,耗費的不僅僅是財力物力,還有畫廊老闆及員工的心血、人力和時間。任何一位簽約藝術家的背信棄義,都會對畫廊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傷害。

拍賣行最大程度的追求利益本無可厚非,因為他的商業屬性決定了其經營模式。在中國,藝術行業有太多的漏洞可鑽。《拍賣法》中的“拍賣行對所拍拍品概不保真”的條款原是因國內技術對年代久遠或稀缺的某些藝術品難以鑒別,迫於無奈才出臺的。但是現在國內很多拍賣行都抓著這個漏洞大肆知假賣假,藏家的眼力不夠就得花大價錢交學費。還有藝術家和拍賣行沆瀣一氣,惡意炒作,將拍品標價數倍高於市場價,然後再交付拍賣行佣金後,自己競買回來,借此以抬高身價。拍賣行也樂得其所,既有錢掙,又能保證拍賣成交率。拍賣行對這種惡意炒作行為的放行無疑是對收藏家的不負責任,是對藏家的誤導。畫廊將一位藝術家從默默無名培養到頗有名氣,身價也隨之水漲船高,正待收穫時,卻被拍賣行順手摘走了果實,這也造成了畫廊盈利困難的局面。

收藏家是整個藝術品交易活動中的終端消費者,不論是藝術家還是畫廊抑或拍賣行,收藏家的購買是檢驗其是否成功的最重要尺規。誰手中掌握了藏家資源,誰就能在藝術行業中如魚得水。收藏家處在藝術産業鏈的終端地位決定了大多數人都要投其所好。在一片阿諛奉承聲中,藏家必須時刻保持警惕,稍有疏忽就極可能落入陷阱。太多的贗品流通入市,致使藏家從不輕易出手。而一些冒牌藏家(俗稱“倒爺”)就此大行其道,他們彼此之間頻繁聯絡,形成一個頗具規模的銷售網。他們不需要像畫廊一樣付出場地租金、員工工資、交易稅金等,所以能以低價倒賣作品,有很多畫家為了圖來錢快,都願意選擇這種交易方式。殊不知這種不正當交易行為的發生極易擾亂市場價格,嚴重地壓縮了畫家本人的藝術價值成長空間,對畫廊而言,是一種不公平競爭,對畫廊的經營會造成極大的衝擊。在國內畫廊界,真正默默勤懇做事的人是異常孤獨的。

畫廊

作為一個私營畫廊的老闆,要想成功運營並獲得盈利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畫廊較許多其他行業而言,具有很多先天性弱勢。前期投入大,收益週期長是所有私營畫廊老闆為之擔憂的事情,798很多畫廊都是因為資金不足,在耗費鉅額的場地租金、宣傳費用等開支後,沒能等到盈利的到來便扛不住了,只能心懷不甘草草關門。拋開那些專收取場地費給藝術家辦展的門店(因為它們還不能算是畫廊)之外,畫廊其實是個長線投資行當,因為從發掘藝術家開始,到藝術家進入市場並使其作品價格不斷上升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這個週期與藝術家有關,也與畫廊的運營能力有關,短為三五年,多則七八年。試問798有幾傢俬營畫廊的老闆能單憑個人財力熬過這個週期?所以資金的不足是大多畫廊的致命傷。聰明點的畫廊會為自己找一個比較強勁的投資人或機構作後臺支撐,雖然這樣會喪失大部分的自主權,好的是不必為金錢而過多煩勞。或者畫廊老闆還有其他産業,能靠其他産業的盈利支撐度過這個週期,否則只能自生自滅。

私營畫廊的局限性還體現在規模小,各類硬體設施不夠完備,藏家資源過於狹窄和短缺等方面。恰恰這些方面都是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尤其體現在藏家資源方面)。一旦畫廊的發展無法跟上旗下藝術家的成長速度,要求得不到滿足的藝術家必將淘汰畫廊。

畫廊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不足也是導致畫廊經營不善的重要原因,一個好的團隊需要精細的分工,展務、宣傳、市場、接待、後勤缺一不可。良好的專業素養和敏銳準確的判斷力是畫廊老闆或藝術總監必須具備的個人能力,他們必須有很高的學術修養,對藝術家的未來發展能具備一定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因為一旦在藝術家和作品的挑選上出現大的失誤,那麼隨後一系列運營措施的實行將會變成一場大傷元氣、徒勞無功的慘劇。

木已成舟,外界帶給畫廊業的種種創傷難以撫平,我們無法也無力去改變這既定事實,那麼修繕自我便成了畫廊業的唯一齣路。如何做到畫廊業的自我修繕,我有以下幾方面建議:

1. 加強畫廊隊伍的自身建設,且不談場地的擴充、設備的精良,畫廊工作人員(不論是老闆還是員工)的個人修養和專業素質必須加強,專業素養的具備是畫廊是否能成為培養優秀藝術家的最關鍵因素,也是畫廊能否越走越遠的關鍵所在。能夠有把握的判斷藝術家的潛質總比經熟人介紹或是泛泛去找來得有效和輕鬆,從挑選藝術家到舉辦展覽到宣傳推廣到作品交易,所有環節無一不與相關人員的專業素質掛鉤,畫廊整體能力的提供將會大大縮減收益週期的長度,這也是對畫廊資金不足所造成缺失的重要彌補。

2. 畫廊應始終保證展覽的品質和學術價值。雖然具有學術意義的作品在當下還難以被市場接受,但我們必須承認學術的預見性,梵谷的後印象派,波洛克的抽象表現主義,都是在先具備學術價值的基礎上才得以被市場認可的,所以學術與市場並非對立,學術引導市場,市場檢驗學術。如何做到市場與學術統一發展,需要畫廊具備以下條件:美術批評家的理論支援,優秀策展人的專業眼光,畫廊經營者的市場判斷。

3. 竭盡所能完備畫廊的藏家體系,這裡所説的藏家並非倒爺,是真正懂得欣賞且具備相當鑒賞能力和購買能力的藏家,他們大多因喜愛而收藏,輕易不出手藏品。藏家系統的充實對畫廊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是畫廊能向其推薦藝術品從而盈利,二是利用藏家的關係獲取更多的藝術資源(如名家作品、介紹藏家、推薦藝術家)。同樣,畫廊對於收藏家的重要性也是獨一無二的,一是畫廊經營者多為浸淫藝術行業若干年的行家,他們豐富的經驗能使藏家在收藏道上少走很多彎路。二是在藝術品投資方向上,畫廊經營者的獨到鑒賞能力和市場前瞻性能給藏家收藏藝術作品帶來很大的助力。三是在畫廊絕少會買到假畫,但凡有點實力的畫廊是絕不會買假畫的,因為他們深知“招牌”和“客人”的重要性,而拍賣行卻從不會為其銷售假畫的行為買單,售假的暴利令他們食髓知味,拍賣法的“概不保真”又為其大開綠燈,所以即便藏家練就一雙火眼金睛,也難以提防前面時刻為你所設的陷阱。

4. 各畫廊應該攜手聯合,資源共用,共同坐莊。由於現今的中國畫廊大多還處於小規模單打獨鬥的階段,其各方面的實力都難以和拍賣行抗衡,也時常因為資金的短缺而處境堪憂,一個勤於繪事的一線藝術家一年的作品價值是極其巨大的,若單靠一家畫廊買斷無異於天方夜譚,所以在單個畫廊實力不足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尋找合作夥伴,攜手其他的畫廊不失為一項明智之舉。明智之處在於:一,聚眾人之力解決資金問題,可以多家畫廊聯合簽約一位或幾位優秀藝術家,將原本看得見卻抓不住的大蛋糕分成若干份來吃,增加了各畫廊的營利點;二,畫廊之間的聯手,將能更便捷有效地推廣藝術家,藝術家的展覽頻率和媒體曝光力度得以保證和加強,形成良性迴圈,大大縮短收益週期;三,由於各畫廊的藏品有限,難免會因此無法滿足客戶的審美需求而導致客戶流失,若是多家畫廊聯手,其藏品疊加後的總量將不異於博物館,能在最大程度上滿足藏家和客戶的需求。四,資源的共用,將會賦予畫廊更多的發展空間和可能性,開發藝術衍生品商店、建設大型網路交易平臺、自主舉辦藝術博覽會、聯合成立拍賣公司都將成為畫廊業新的盈利模式。

軟體與硬體的多重問題造成現在中國畫廊的尷尬處境,這種境遇嚴重阻礙了畫廊業的發展壯大,也給中國藝術産業帶來了災難性的隱患。如何走出這種惡性迴圈的怪圈,值得我們常思深慮。這世界從來沒有救世主,更沒有神仙皇帝,全靠我們自己的知難而進和忘我打拼。

中國畫廊終能崛起,並引領著中國藝術品市場蓬勃發展。我們堅信這一點,雖然路漫漫而修遠。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