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中國畫廊經營狀況令人堪憂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25 13:15:05 | 文章來源: 廣州日報

  畫廊是藝術品市場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規範化的藝術品市場的一級市場。然而,在處於濫觴期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中,卻出現了一市場——畫廊和二級市場——拍賣行倒挂的不正常現狀,即畫廊的某些重要職能被拍賣行取代。眾所週知,2009年是書畫藝術品在中國拍賣市場上創造天價的一年:單件過億元的拍品達到了4件,而且不少拍品都頻頻拍出高價,這使拍場上幾乎看不到金融危機寒流的影子。

  幾家歡樂幾家愁。相比拍賣行的火熱景象,同樣是從事藝術品交易的畫廊(本系列專題僅探討內地畫廊),其經營狀況卻是舉步維艱,難以差強人意:行銷額急劇下降,關門歇業者不在少數,於是有人將2009年稱為畫廊業界最為艱辛的一年。

  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最新出臺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指出:不少畫廊在沉重的成本壓力下被迫關閉或轉行;中國畫廊業可以説在生死線上痛苦地掙扎著。

  老外開現代畫廊先河 內地畫廊沉浮二十年

  探討新中國畫廊業前,我們先捋順其歷史。中國藝術品市場經歷了上世紀50年代的公私合營及“文革”後,進入了極度萎縮的冷寂時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存有與文房用品一起混營的榮寶齋、朵雲軒等數量稀少的國營畫店舖,以及負責徵集文物和文物外銷的國營文物商店。文物和藝術品定點買賣,自古沿襲的收藏習尚以微弱氣息延存。

  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內旅遊業的迅速發展,在全國大中型城市,尤其是沿海開放和旅遊城市中,出現了經營商品畫和裝飾畫的中小型畫廊。20世紀90年代,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了全面復蘇期。1991年,來自澳大利亞的布朗·華萊士開設了北京第一家現代意義的畫廊——紅門畫廊。目前,畫廊業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藝術品市場中名實不符的一級市場,並且通過公共收藏體系、私人收藏體系的有效互動,建構起了共用機制,促進了社會各利益群體的互動均衡。

  概括地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畫廊業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一是傳統“畫店”式的藝術品銷售形式的恢復,在發展規模與發展速度上都受到了很大的制約;二是20世紀80年代,針對民眾藝術品消費者的畫廊、畫店數量明顯增加,而針對國外藝術品消費者的畫廊、畫店因附著于強勁發展的中國旅遊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三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專業畫廊的草創時期,一些畫廊逐漸擺脫傳統的“畫店”或旅遊性“美術品商店”模式,而轉入當代性經營模型;四是2000年後,畫廊經歷整合,很多早期創業者被淘汰出局,同時更多、更專業的畫廊增加,且部分進入“盈利時代”,再加上中國台灣地區、南韓、歐美畫廊也逐漸涌入,畫廊經營藝術品的風格、定位及經營者的背景、操作手段、公關策略等進入了多元化時代;五是2006年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調整後,畫廊進入規模化增長期。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後,在北京成立的畫廊數量就佔北京現有畫廊總數的50%以上,而2007年就有數十家外國畫廊(或有外國背景)落戶北京。2007年上半年,中國畫廊的數量達到一個新的峰值,為一萬三千八百餘家。

  三種畫廊生態各異 網上賣畫另辟蹊徑

  從以上新中國畫廊業發展史中不難看出,中國畫廊業經歷了兩次規模化的發展階段:一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二是2005年~2006年。這些起起伏伏的畫廊,大體可分為主營性畫廊、非主營性畫廊和網上畫廊三種。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進程中,不同的畫廊形態都在複雜的市場生態之中。

  主營性畫廊,即以藝術品的經營展覽、展示等活動為業務形式的畫廊,其運作模式主要分為四種:第一種是代理運作模式;第二種是畫廊+畫家模式;第三種是畫廊+作品模式;第四種是畫廊+活動模式。《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主筆西沐研究員表示:主營性畫廊雖然是畫廊業態的主流性發展形態,但運作與經營的專業性與中長期回報的業態規律使其發展面臨著更高的門檻及更多的不確定性,水準、信譽也參差不齊,致使關門歇業者不在少數。據中國畫廊聯盟市場研究中心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08年6月,中國內地的主營性畫廊3549家,佔到畫廊總數的28.9%,而這一數據在2009年底則變為2386家,只佔到畫廊總數的27.3%。

  非主營性畫廊,即以為藝術品交易及活動提供支撐服務為主,以藝術品交易及相關活動為輔的業態形式。由於市場尚在發展之中,非主營性畫廊還是畫廊業一種量大、複雜而又水準不整齊的存在狀態。

  網上畫廊是以網際網路為傳播工具而建立的網上經營空間,是藝術品網上行銷的一種形式。隨著金融資訊化發展步伐的加速,網上畫廊的出現及不斷發展為畫廊業的發展開闢了新的發展通道,也使中國藝術品市場出現了新的看點及增長極。

  毫無疑義,專業化方向與中國畫廊業中大量存在的混業經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存在,並且會因全球經濟大勢的影響而進一步加劇。西沐説:“當然,中國畫廊業的規模結構在不同的區域分佈中會有不同的表現:在藝術品市場比較發達的區域,畫廊的專業化程度會高一些,而在藝術品市場欠發達的區域,混業經營的狀況會更常見一些。在很多時候,區域的經濟發展水準與藝術品的發展狀況並不同步,這也是我們在研究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進程中應特別要注意和關注的。”

  成交數額急劇下降

  據《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分析:2008年,中國畫廊業的成交總額約為七十億元人民幣,其中主營性畫廊、非主營性畫廊和網上畫廊的成交額與2007年的103.68億元成交額相比下降幅度較大,特別是主營性畫廊受到的影響最為巨大。而這一數據在2009年底則變為:中國畫廊業的成交總規模為65.55億元人民幣,其中主營性畫廊的成交額為19.8億元人民幣,非主營性畫廊的成交額為42.54億元人民幣,網上畫廊的成交額為3.21億元。(圖1)

  從業人員參差不齊

  當然,在關注經濟發展水準與藝術品發展狀況的同時,畫廊業的從業人員素質也不容忽視。據中國畫廊聯盟統計:2008年底,中國畫廊業的從業人員約為一萬八千二百人,與2007年底的2.59萬人相比,減少了0.77萬人,下降幅度為29.7%。在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只佔到總人數的29%,接受過專門教育及相關技能培訓的不足總人數的9%。而這一數據在2009年底則變為:中國畫廊業的從業人員大約為1.65萬人,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了0.17萬人,下降幅度為9.34%;而從業人員的學歷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佔到總人數的43%,但其中接受過專門教育及相關技能培訓的人還是較少,只有12%。(圖2)

生存環境嚴酷數量大滑坡 不少主營性畫廊關門歇業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畫廊業不僅承載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希望,更為重要的是決定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現在與將來。可是,就是這種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重要主體形式,卻于2009年底以來在嚴酷的市場環境中飽受煎熬——從2008年6月的一萬兩千余家降至2009年底的八千七百餘家,而且這種畫廊數量下滑的局面一直持續到現在。

  對於畫廊業來講,雖然2008年年初有冰災,年中有地震,接踵而來的是年底的金融海嘯,但從目前來看,2008年還不是最差的時候,而2009年才是中國畫廊業最困難的一年。據中國畫廊聯盟市場研究中心統計分析:我國內地畫廊的區域分佈非常不平衡,且大多集中于北京、河南、山東、浙江、廣東、甘肅等六個省市,且六省市的畫廊保有量在2008年佔到畫廊總數的一半有餘,到了2009年初,這一數字增加至55%,且大部分分佈在省會城市及部分地市級以上城市中——也有例外,像山東青州、甘肅通渭等縣級城域,就集中了百餘家大大小小的畫廊,然而在2009年,這些地方的畫廊生存情況極其艱難,盈利減少,混業經營增加;而在新疆、西藏、青海等的中心城市,畫廊數量稀少狀況沒有大的改觀。2009年,廣東、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雖然還未出現大規模的畫廊“倒閉”現象,但畫廊的生意額大都減少了六七成之多,處境也非常艱難。有些知名畫廊在2004年~2005年市場好的時候,幾乎月月有展,時不時還辦些學術講座,活動安排得很緊湊,但在過去的2009年內,這些畫廊中的不少畫廊甚至沒有舉辦過展覽或活動,其低成本運作、以求保生存的意味明顯。

  《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08年12月底,與上年同期相比,中國畫廊數量減少了大約29%,虧損並勉強處在維持及半歇業狀態的畫廊約佔畫廊總體數量的35%,而處於盈利狀態的畫廊大約只佔畫廊總體數量的7%。考慮到自然增長等因素,2008年一年關閉的畫廊已佔到年初畫廊總數的30%以上。而這一數據在2009年底則變為:與上年同期相比,中國畫廊數量減少了約七個百分點,虧損並勉強處在維持及半歇業狀態的畫廊約佔畫廊總體數量的45%,而處於盈利狀態的畫廊只佔到3.5%。考慮到自然增長等因素,2009年一年關閉的畫廊佔到年初畫廊總數的7%以上。(圖3)

  據有關方面統計:香港的畫廊業也在2009年受到重創,已經關閉了相當一部分,可謂是處境艱難,目前繼續經營的大都是一些歷史悠久的老畫廊。

  在數據處理的過程中,有一個現象最值得我們重視,那就是主營性畫廊的虧損與關閉數量佔到了虧損、關閉畫廊總數的32%,卻佔到了其總保有量的近半壁江山;而非主營性畫廊的虧損、關閉數量佔到了虧損、關閉畫廊總數的近70%,但只佔到其總保有量的35%左右。網上畫廊表現平穩並略有上升,未有大的變化。2009年,網上畫廊上升較快,增幅幾乎達到6%。其他變化維持上年的趨勢。

  最後,應引起關注的是:國外知名畫廊的進入也在不斷地推動中國畫廊業的理念與管理規範化的進程,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打開了一扇可供研究與借鑒的窗口。同時,國內畫廊及藝術家與國際藝術品市場的交流及溝通也會進一步拓展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視野,為國內藝術品市場的規範化發展打下基礎。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