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也有歡喜也有憂
老百姓嘗到了免費的甜頭,博物館也更彰顯出公益的本色。但是,失去了門票收入來源,博物館能否得到政府足夠投入?投入不足或不能及時到位,博物館又如何憑藉自身努力去“造血”?“造血”之計又在哪?
博物館的門票是博物館惟一能夠享受國家優惠政策,免繳經營稅的收入。按照國家規定,這筆收入應用於彌補博物館事業經費的不足部分,因此以往博物館可以用這筆錢開展業務,比如及時組織展覽、隨時更新設備或增添部分藏品等。這方面的支出須佔博物館門票收入的八成以上。
對於免費後的門票損失,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一位負責人表示:“中央財政早有準備。”總的原則是,各博物館、紀念館門票減少的部分由中央財政全部補足;因免費開放而産生的人力物力的增量部分,按照東、中、西部三個層次補貼,比例分別為20%、60%、80%。
但難題和困惑還是出現了。
中央財政補助僅限于列入國家規定範圍且列入補助名單的博物館,北京首批享受補助的僅有3家。
有段日子,自然博物館日子艱難。免費之策于2008年3月確定出臺,而按照現行政策,博物館的年度預算早在上年就已確定。自然博物館的當年預算來不及按免費後的變化制定,因此增添安檢設備、新裝引導標示等免費開館必備物都沒有經費購買。國家和市級補貼也不能一步到位。館裏只得“拆東墻補西墻”,儘量達到免費開放的各項要求。但直到2008年11月門票補貼仍沒到位,而每天開館消耗的水電費用巨大,幾乎難以維持運營。
實行免費開放前,自然博物館的門票收入年均700萬元。作為自有資金,其中80%都用來開展業務。“現在換燈管我們都沒有自主權,需要報批,至少一個多月才能見到錢。過去只要館領導簽個字就能去買。”館內一位老員工説。
市文物局某業務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的補貼測算是按照2007年博物館的運營成本和門票成本綜合考慮的。取消收費後,是否繼續參照2007年的數值還不清楚。如不參考,就沒有根據;如果參考,博物館免費後接待了多少人就與門票補貼數額無關,這容易挫傷博物館的積極性。”他告訴記者,現在年已過半,今年的財政補貼政策還不明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