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玩笑——金融玩笑的工作札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6-18 15:22:36 | 出版社: 《世界藝術》雜誌

黃木|Huang Mu

撲克這種波普,大眾化的遊戲,極具後現代性。這是我一直所關注的。其遊戲過程與結果的不可把握性、偶然性和後現代的不可解釋性非常一致。該裝置的豎立構成是因多米諾骨牌的啟示而構想的。但首要的問題是排列豎立的撲克不能成為放大的多米諾骨牌。經過反覆的嘗試,最後確定為階梯、漸變的結構。另一個問題是在階梯漸變中大小不一的撲克牌上採用什麼圖形符號才能具有藝術性區別於常見的普通撲克。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讓全球化這個問題凸現。正是這一金融事件促使我採用了各國紙幣與金屬幣來做撲克的形象符號。這樣階梯漸變的

結構與撲克上的貨幣圖形便確定下來。“玩笑”裝置作品上的貨幣圖形與傳統撲克似又不似、以階梯漸變大小不一與多米諾骨牌相類又相異,這使“玩笑”這一裝置藝術具有折衷、摻和、含糊不清的後現代性。

貨幣這種在我們日常生活被俗稱為錢的紙幣,其本身並不具備價值。只有在實體經濟生産、物質財富與其成為正比時它才具有真實的價值。經濟危機,通貨膨脹能使貨幣貶值。嚴重時使其成為廢紙甚至或會退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換中去。經濟另一失衡的表現則是貨幣升值,這又會使投資成本增大。成本的飆升使實體經濟負擔加重,會成為實業的煩惱。任何經濟不穩,都會讓大家寢食難安,有錢人比沒錢更恐慌。投資不外是升值、保值,躲避貶值的壓力與風險。紙幣的這種虛擬性與形象比廣告形象更能稱得上是一個既古老又後現代的問題。虛擬性貨幣比攝影、攝像、電視、電影更使人沒有距離感。而且錢在社會生活中極具無限穿透力的神通。它能讓人與之融為一體、讓人忘記人本身、更讓人沒有距離感。而這正是後現代主義的精粹。貨幣就是經濟的虛擬形象。不管是國家或是世界性的經濟狀況、社會福利、稅收、生活水準等。都是以貨幣單位來計算、表述的。從這一方面看似乎全世界都在虛擬之中。

世界上的貨幣繁多紛雜。然而撲克54張只有紅桃、黑桃、方塊與草花四個牌係。在結構性的限制下只能選四種最有代表性的幣種。亞洲選日元、西方選歐元,感謝歐元整合了繁雜的歐洲各國貨幣,否則還真難作選擇。美元則是一個沒有懸念的選擇。我是中國人,人民幣自然在其中。更何況近幾十年中國經濟是最有活力的國家之一。


前面説的四個牌係之外,還剩下大、小Joker,也就是撲克牌俗稱的大、小王。在遊戲中王的能量極大,可以隨意代表任何點數自由搭配,無可匹敵。但王左右兩邊 Joker 這個英語單詞意思 到底是什麼?為了不出差錯,我先查閱了“新英漢詞典世紀版”Joker在697頁解釋如下:1、愛開玩笑的人。2、隱蔽的障礙、隱患。……4、紙牌中的百搭(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8.二次印刷)。為可靠無誤、又查了“朗文現代英漢雙解詞典”,Joker在766頁解釋如下:1、喜歡開玩笑的人;滑稽角色。2、不要信任那不正經的人。 3、飛牌、鬼牌、百搭(有時可以代表任何點數)(現代出版社、北京、2000年13次印刷)。這樣便確認了Joker這個單詞意指:“好開玩笑、隨意可與任何牌搭配的意思”。次貸危機是華爾街以所謂的金融創新開了全世界一個玩笑,華爾街就是危機的始作俑者。這是一條慾望之街、無所不能之街。這個金融玩笑使華爾街與Joker的詞意完全吻合,華爾街自然地成了大小王——Joker的不二之選。在遊戲中凡能與Joker(華爾街)結合者都能接近或成為贏家。但有時你也會被危機所綁架、成為危機的殉葬品。Joker(玩笑)這個詞既是作品的命名也是作品促生的原因。

這組裝置在結構上讓歐、美、日各國貨幣牌並行排列,以彰顯後現代全球化下無中心、去權威的狀態。讓中國貨幣牌一組與其他幣牌相背而立。這不但使裝置在藝術性上具有空間感,而且也避免了背面一片黑色的單調感。另一方面,中國和其他經濟體有許多不同。政府擁有一切自然資源權、大型壟斷性中央企業與經濟調控權等等。這些經濟權力就構成了中國不同於他者的區別所在。

54張撲克背面的黑色象徵遊戲的未知性、非意志性。猶如被夜的黑暗所包圍。

“玩笑”這個藝術裝置以多米諾骨牌豎立排散開的形式展開。這可以使參觀者突破布展安排,能隨意遊走于作品之中,使觀看者成為參與者。作品之外另將該裝置印製成實用的撲克牌。使其成為裝置作品的組成部分。(因實用與印刷的限制不能按裝置大小不一的幅面原樣印製)凡參觀者都可以取走一套與裝置一樣的撲克牌。這撲克牌既是玩具又是展覽的畫冊,這二者之間的界線模糊了。無論是誰,只要使用了這套撲克就會成為“玩笑”作品的一部分。紙牌遊戲一經展開就如一種社會規則下個人參與其間的虛擬。參與者就會由揭取、出牌跟進,投入其隨即性使人忘記身份、過去、而成為在場、現時的人。成為“玩笑”這一後現代藝術事件行為化的參與者。一次參與就是作品的一次延伸、一次放大、一次體驗。全球化是這一作品的基點。偶然性、虛擬性、距離感消失則是作品的後現代特徵。作品最終取消了與生活、與觀眾間的距離。“後現代主義的全部特徵就是距離感的消失。”(見“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192頁弗.傑姆遜)

下一頁節選上一頁從《琵琶記》到《牡丹亭》—侯慶訪談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世界藝術》第6期
· 你這樣走過生命的普通道路——談張羽的藝術
· 跨越南北的藝術生涯—訪藝術家王璜生
· 藏族畫師桑珠
· 從《琵琶記》到《牡丹亭》—侯慶訪談
· 玩笑——金融玩笑的工作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