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黃華三:因材施教是美術教學的關鍵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23 10:19:34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專稿

學生作品 齊偉威作品

 

“筆墨技巧與自己繪畫表現有關才有意義;筆墨訓練就是在創作中反覆錘鍊自己的表現方式。”

為了臨摹而臨摹,花費很多精力去複製名家的作品,耗時耗力,學到的東西未必有用。等你把前人所有的技法學習了一遍,還是沒學會如何面對生活中活生生的事物,充其量是運用別人的技法去畫一張畫而已,根本談不上創造與發現。

我們在現有技術能力的條件下,先到生活中發現你感興趣的事物,根據自己的喜好來畫,反覆地實踐。在需要借鑒時再去揣摩吸收前人的技巧,這是有目的的學習傳統。在不斷地創作中形成的一套與眾不同的筆墨技巧,經過千百次地錘鍊後達到熟練,像徐悲鴻畫馬、齊白石畫蝦、黃胄畫驢……這些畫家們在某一題材上爐火純青的技巧肯定不是靠大量的臨摹而來的,是在不斷畫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個人的筆墨技巧相互之間彼此獨立,幾乎沒有什麼共性,更無法放之四海皆準。因此,我們談的筆墨技巧,是指和自己作品結合在一起的筆墨技巧。經過不斷提煉,不斷修正,最後形成的一套屬於自己的技法。所謂筆墨訓練,指的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作品要讓人感覺輕鬆、好玩、有意思,沒有人喜歡被教訓。”

藝術的重要功能是審美、欣賞功能。中國傳統繪畫一直強調它的“怡情悅性”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把玩書畫成了文人士大夫的娛樂項目。近現代以來,社會大環境賦予了藝術太多的社會功能,偏離了藝術的本質。要明白在當代社會,繪畫的認識和教育功能遠不如電視、網路等新的媒體。這些新的媒體承擔了大部分藝術以往的認識、教育功能,並且做得更好。

放輕鬆,還藝術以輕鬆,趣味和美。

“深入生活,就是深切關注我們身邊的一切。”

下鄉寫生,我們看到的是別人的生活,是一種獵奇,談不上深入了解和洞察。這種“深入生活”後創作的作品大多是“風情”、“風景”性質的作品。真正的深入生活是從我們身邊的事物中發現感興趣的東西。自己生活的空間才是自己最了解的;自己每天的生活才是自己最關心的;自己喜歡關注的事物才最應該出現在自己的作品中。

想一想平時最關心、最有興趣的事物。只有真切,才能動人。

“選取題材要先問問自己:用水墨來表現是否最恰當?”

現實生活中的各類題材都會有它最適合的表現形式。比如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可能用攝影來表現更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另一個文化問題,可能用裝置的形式才能表現得最為充分;而對於一個事件的陳述,可能紀錄片的形式最恰如其分……水墨畫的宣紙、毛筆、墨是一種柔性的材料,有長處也有短處,並不是所有的題材都適合用水墨來表現。當然水墨畫要發展,要努力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發現新的學術增長點,這個點既是當代性的,又有逐步衍生出一套新的水墨語言體系的可能性。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